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淋巴管生成及VEGF-C、VEGFR-3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角膜淋巴管生成机制。方法:64只健康无眼病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角膜(0d)组、碱烧伤后1d组、3d组、5d组、7d组、14d组、21d组、28d组,每组8只。取右眼为碱烧伤实验眼。应用碳酸氢钠(NaOH,1mmol/L)建立Ⅲ度角膜碱烧伤模型。分别于模型制作当天(0d)和模型制作后第1d、3d、5d、7d、14d、21d、28d观察点取各组大鼠角膜,制成病理组织切片,应用免疫组化LYVE-1(淋巴管特异标记物)染色观察角膜中淋巴管生成情况, CD34(血管特异标记物)染色观察角膜中血管生成情况,同时对角膜中VEGF-C、VEGFR-3的表达进行免疫组化定位及半定量检测。另取16只健康无眼病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角膜组、碱烧伤后14d组(每组8只),取烧伤后第14d及正常组大鼠角膜用于电镜观察。结果:1、正常大鼠角膜中未检测到LYVE-1及CD34染色阳性的脉管,角膜碱烧伤后第3d,角膜基质层中出现LYVE-1及CD34染色阳性的脉管。角膜碱烧伤后第14d,LYVE-1染色阳性的脉管计数达到高峰,第28d时开始消退。2、正常大鼠角膜中电镜未观察到淋巴管,角膜碱烧伤后第14d电镜观察到角膜基质层中出现淋巴管,角膜淋巴管表现为:缺乏完整基底膜,壁薄,存在重叠连接与开放连接,其管腔内无红细胞。3、正常大鼠角膜中,仅角膜上皮层基底部有VEGF-C弱阳性表达,碱烧伤后第1d VEGF-C即表达增加,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3d明显增多,主要位于角膜上皮层及基质层中浸润的炎性细胞及部分基质细胞、新生管壁内皮细胞胞浆,第5d达到高峰,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28d末表达弱,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正常大鼠角膜中仅角膜上皮层基底部有VEGFR-3微弱的阳性表达,碱烧伤后第3d显著增加,主要位于新生的淋巴管内皮细胞胞浆上;第5d达到高峰,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第28d末表达下降,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VEGFR-3、VEGF-C的表达与角膜淋巴管计数(LVC)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与LVC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01)结论:1、、大鼠角膜碱烧伤后,角膜基质层中出现新生血管的同时,出现新生淋巴管。2、VEGF-C/VEGFR-3可能是角膜新生淋巴管生成中一对重要的调节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