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其方法技术和精细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开发区翔实的岩心、录井和测井等资料,通过对各级次沉积期次划分标志的识别,提出了一套湖底扇沉积单砂体(单期重力水道)划分与对比方法。即以“区域骨架封闭剖面为平面控制、以标准剖面为参考对比的标准层控制下组合标志、砂体分区、沉积模式-同生断层模式指导、逐级优先逼近等综合对比,并逐级分区闭合渐进推开,最后成因移界”的对比方法,较好地解决了湖底扇沉积单砂体对比难题。并应用该方法建立了大凌河油层(4砂组、12个小层和19个沉积时间单元)达单砂体级高分辨层序地层格架。在精细等时地层格架控制下分析了物源、沉积体系及沉积相的展布特征,提出了基于单期重力水道分析的缓坡型湖底扇沉积单砂体分布模式及沉积模式。即顺源、带状展布的主沟道和辫状沟道为湖底扇沉积的骨架砂体,控制了湖底扇沉积单砂体的分布模式和沉积模式。主沟道向前延伸逐渐变为规模较大的辫状沟道沉积,两侧发育辫状沟道侧缘,呈条带-舌形展布。向湖盆中心逐渐演变为多支小型末端辫状沟道沉积,向前方及两侧逐渐过渡为“主沟道→主沟道堤→湖泥”或“辫状沟道→辫状沟道侧缘主体→(一类)辫状沟道侧缘→末梢→湖泥”的平面微相序列。每支小型辫状沟道控制形成的带状沉积体间均为明显深湖-半深湖泥岩沉积分割,呈带状-舌状沉积体向湖盆中心延伸较远。大凌河油层湖底扇发育于湖盆扩张期和湖盆萎缩期,整体上表现为明显的先进积、后退积特征,在垂向上自下而上通常表现为“深湖→外扇→中扇→内扇→中扇→外扇→深湖”叠置的呈向上变厚、变粗,然后变薄、变细的复合沉积序列,其形成主要受控于沉积物供给量变化、湖平面升降和古地貌变化三个主要因素。沉积物供给量增大,湖底扇沉积发育,分布面积最广,向湖盆中心延伸最远,呈现明显进积式堆积,反之,形成较小规模的退积式湖底扇沉积。湖平面变化对湖底扇发育的影响与物源供给相似,湖平面下降期间,物源区向盆地中心推进,沉积物供给范围增大,湖底扇向前推进的范围大、距离远,易在湖盆深处形成湖底扇沉积。湖底扇沉积受古地貌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1)古地貌控制湖底扇砂体的展布形态,“沟”、“槽”较为发育的古地貌背景则更容易形成条带形砂体。(2)相分异受控于同沉积边界断层,主沟道分布边界大致与断层分布相对应。在等时地层格架及其内部单砂体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以单期重力水道为研究对象的湖底扇砂体“相控流动单元与非均质性”研究思路与方法。即采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储层内部构形理论,进行湖底扇砂体流动单元分级(级次)与分类(类型)的思想”在单砂体级沉积微相控制下开展流动单元及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提出湖底扇砂体的流动单元及非均质性平面分布受控于其内部微相及能量相单元,其内部孔、渗性和储存能力空间分布差异大,非均质性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