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可译与不可译的悖论在翻译史中由来已久。关于诗歌的可译性,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的争议就更为激烈。许多语言学家、诗人,甚至翻译家都不赞成诗歌的翻译,认为诗歌的翻译是不可能的,甚至不应当进行诗歌的翻译。但同时又有很多的翻译家不断地进行诗歌翻译的尝试,并且成功的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本文以近年来在诗歌可译性问题上取得普遍共识的理论为基础,即:诗歌在广义上是可译的,但是这种可译性是存在一定限度的。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译与不可译的悖论在翻译史中由来已久。关于诗歌的可译性,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的争议就更为激烈。许多语言学家、诗人,甚至翻译家都不赞成诗歌的翻译,认为诗歌的翻译是不可能的,甚至不应当进行诗歌的翻译。但同时又有很多的翻译家不断地进行诗歌翻译的尝试,并且成功的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诗歌。本文以近年来在诗歌可译性问题上取得普遍共识的理论为基础,即:诗歌在广义上是可译的,但是这种可译性是存在一定限度的。旨在通过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翻译进行分析,从而探索中国古典诗歌的可译性限度,并期望能够窥得使中国古典诗歌可译性最大化的一些方法。
本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为引言部分。在该部分中,首先对影响本文理论基础的可译性观点进行回顾,接下来从阐释学的角度简要分析了诗歌的可译性,最后阐述了本文中采用的方法和写作目的。
第二章从语言角度和文化语境角度分别对诗歌特点进行了分析。其中语言角度分析中包括了诗歌格律、语言特点、意象生成三个方面。而在文化语境分析中,主要着重诗歌与文化背景、诗人个性,以及译者水平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为文本分析章节。首先在第一部分,列出了《锦瑟》原文以及分别由许渊冲、Witter Bynner,以及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所译的三个比较有代表性的英文译作。另外还给出了有关李商隐和《锦瑟》的一些简要介绍,提供了这首诗之所以能够吸引古今中外无数学者进行阐释和翻译的一些线索。接下来是文本分析部分。首先在第二节中,从语言角度对三个文本以及原诗进行了比较分析。这一节以第二章中关于诗歌语言的三部分为基础分别进行了分析。第三节为文化语境方面的分析。在这一节中,主要从该诗的中国特色、诗人的经历与风格,以及意境构造方面对译作和原文进行了对比。本章的最后一节是对三个译本分别进行分析,来总结和探讨每个译本各自的得失情况,从中体会可译性的限度。其中尤其对许渊冲教授的译本的特点进行了概括,从中我们可以对该译本如何实现可译性的最大化进行总结和学习。
在第四章中,我们从文本回归到了理论。来在上一章的文本分析基础上讨论中国古典诗歌可译性的限度以及这种限度的可变性。关于可译性限度方面,我们以卡特福德的归类方法为基础,即把这种限度分为语言可译限度和文化可译限度,来分别在这两方面进行研究。在第二节中,我们分别分析了语言文化的演变,以及译者在各方面的努力对可译性限度的影响,从而得出可译性的限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这两者的演绎和积累而不断变化,不断扩展的。
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其中对文本分析中所窥得的一些将中国古典诗歌可译性最大化的方法进行了归纳,并总结重申了本文所立足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理论进行了简要的总结,再次表明了诗歌,包括中国古典诗歌,是可译的,只是存在着可译性的限度。但是由于该限度的动态特性,因此可译性是可以不断扩大的,而文化的融合和译者的努力是其关键。
其他文献
跨文体写作作为一个文学现象近年来逐渐成为一个讨论的热点。跨文体写作的原因首先在于文体自身的限制。文体自身的规定性和限制性使文学的分类越来越细化,各体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自己完善的理论体系,并有大量的文本拓深了各体文学的思维空间,使文学从总体上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同时,随着各种文体及其理论体系的不断发展,文体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明晰和绝对,这样的相对独立与封闭,实际上也给各体文学自身的发展带来了
弗朗西斯·司各特·基·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美国文坛上杰出的作家,素有“爵士时代”的代言人和“桂冠诗人”的称号。他那充满名利及浪漫、忧郁而又短暂的一生不仅为其小说创作提供了最生动的素材,而且也成为美国战后整个“迷惘一代”悲惨命运的一个缩影。菲茨杰拉德的“美国梦”给人们生动地再现了“爵士时代”的生活气息和社会风貌。 “美国梦”作为一个文学主题,贯穿于两百多年的美国文学发展史。它在不同时代、不
本文对文化产品的大众化消费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为使研究写作工作更具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重庆地区一家国有大中企业(嘉陵集团)职工的文化消费现状进行抽样调查和采访,以抽样调查的数据和采访的内容作为分析此问题的前提,主要分析文化产品的大众化消费现状、结构、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文化消费对消费主体的意义,进一步讨论文化产业如何发展,如何关注大众的文化消费。本文分四个部分来进行写作。 首先,对抽样调查的数据
《飘》原名GONEWITHTHEWIND,意为随风而去,是美国女性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一生中出版的唯一的一部作品,《名利场》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萨克雷的代表作,《飘》和《名利场》都堪称文学经典之作。两位女主角:斯佳丽和丽贝卡,都倾注着两位作家的美学情愫,并且都被放置于男权中心的社会里,处于19世纪战争时代,性格上有着许多的共同点,都以较浓的女性意识来演绎人生,或多或少地张扬着女性追求自由
本文主要是以南宋齐名的两大诗人陆游、范成大的巴渝诗为研究对象,结合时代背景和个人身世,在对两人巴渝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分别研究的基础上,再加以比较研究,探讨二者异同及形成异同的原因。陆游中年入巴蜀,任夔州通判,后离川经夔,在巴渝地区共创作了一百多首诗,或凭吊怀古,或记游抒怀,或写民情风俗,或记梦寄志,由于受巴渝雄伟山川的激发,屈原、杜甫精神和诗风的影响,虽然处于人生低落时期,仍不忘抗金复国之志,
生和死是人类存在的双面雅奴斯。关注死亡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存。20世纪初期的中国内外交困,人们面临生存的极大困境,死亡威胁笼罩着人的日常生活。在民族与个体生存危机逼迫里,鲁迅作为中国历史的洞悉者、现代精神的先知者和呼吁者,以死亡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和艺术关怀的焦点之一,借死亡来认识自身与他者、民族处境,来追问生命本真意义和民族新生问题。与当时大多数人对死的规避和毫无知觉相比,鲁迅因自身生存深刻的体悟,
体育场馆类建筑一般具有占地面积大、容积大、建筑高度较高等特点,其室内环境要求、能耗特点也和一般的公共建筑有着较大的差别。基于体育场馆类建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其运维管理阶段进行后评估,对提高室内环境、降低建筑能耗有很大的意义。本研究将室内环境、运维管理和能耗水平作为评价指标要素,构建了适用于体育场馆类绿色建筑的后评估体系,选取天津市静海区团泊体育基地内的体育建筑进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全体公民共同的利益以及愿望的集中体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构建中华民族共同思想基础,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塑造学生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教育意义(《准确把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要求》)。
这是一篇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玛格丽特·杜拉斯的东方情结与东方书写的论文。总的说来,我尝试从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独特的经历与个性的创作中发掘其东方情结,从情感、人物、思想三个方面入手,把握其东方书写的特点。可以说,杜拉斯的东方情结是其进行东方书写的前提,东方书写又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她的东方情结。论文分为五部分。 一、绪论。对杜拉斯的研究在国外是全面、彻底、深刻,而且成果卓著的,相对来说中国学术界对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题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的各阶段小学语文考试中阅读题目也成为考察学生语文能力的必考题目,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解题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教学实践谈几点语文阅读题解题策略,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与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