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是组织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作为资源、生产要素和资本,知识只有被充分地利用才能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对知识进行管理的目的就是要使它在组织内部得到充分的共享。知识有显性和隐性之分。显性知识可以编码化、形式化、结构化,可以通过语言或文字来保存和流传。而隐性知识则只能内嵌于个体的头脑,或以组织记忆、组织惯例等形式存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交替转换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组织知识创新的内在动力。隐性知识的复杂性、程序性、难言性等特征,使它不易被其他组织复制和抄袭,因此被看作是构成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但也正是这些特征,令隐性知识的共享和传递面临着诸多难以解决的、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对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具有学术价值,而且对组织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组织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组织内部个体问的隐性知识共享活动出发,以共享的主观意愿和客观可能性为线索,对组织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管理机制和措施进行了研究。在介绍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的同时,采用引文可视化分析的方法绘制了相关研究的知识图谱,揭示了该领域研究的学科基础、代表人物与著作,分析了研究前沿的演进和当前的热点问题。通过借鉴、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对隐性知识的结构层次和转化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共享活动中隐性知识的运作过程。从主体、客体、组织情境等角度对共享的影响因素展开分析,指出“主观意愿”和“客观可能性”是隐性知识共享得以顺利实施的主要原因。根据获取和传递两个不同方向的知识活动,分析隐性知识共享的过程与动力机制,构造了共享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梳理,围绕利益动机、成员信任以及共享能力与途径三条主要线索,提出“利益协调”、“组织文化”、“技术支持”三个层面的隐性知识共享管理机制。以知识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对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展开分析和论证,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围绕这些假设,建立实证研究的框架。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专家访谈与头脑风暴等方式设计、修正调研问卷。选取大连、沈阳、长春等5个城市的20家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了调研,并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与解读。通过例举专家访谈过程中获得的案例,从经验事实的角度进一步验证了本研究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