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位具有人文关怀意识的女性小说家,托妮?莫里森时刻关注着那些处于社会边缘地带的弱小的黑人儿童,尤其是黑人小女孩的成长过程。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展现了一位处于社会边缘位置的黑人小女孩佩克拉在白人审美标准的巨大影响下艰难的成长历程。莫里森的新作《仁慈》讲述了莉娜、丽贝卡、索罗、弗洛伦斯四位不同种族的女性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被家人抛弃之后的成长经历,并主要描述了黑人小女孩弗洛伦斯从童年到成人的心路历程。与佩克拉的成长不同,从《仁慈》这部小说我们不仅看到了弗洛伦斯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无助更看到了她通过自省获得的成熟的情感和独立的意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弗洛伦斯的成长之路,我们看到了黑人小女孩改变自我命运的勇气和希望。成长是人类生命旅途的必经阶段,成长作为一个古老而永恒的文学主题蕴含着深刻而普遍的文化内涵。成长小说作为一种文类,致力于探讨主人公的道德、心理以及智力的发展。如何使黑人小女孩从社会的边缘位置走向主流文化的中心,使她们在一个多元文化、多民族的国度获得健康而全面的成长成了莫里森关注的首要问题,因此对黑人小女孩成长经历的探索也成为了她文学作品中的常见主题。从第一部小说的诞生到最新一部小说的出版,从黑人小女孩在成长道路上的最初的迷失到最后的觉醒,从关注一个种族的小女孩到关注多个种族的女性的成长经历,这一过程充分地体现了莫里森写作道路上的“成长”。本论文选择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最蓝的眼睛》和最新一部小说《仁慈》作为论述的材料,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展现黑人小女孩艰难的成长历程,旨在对莫里森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本文首先追溯了成长小说的起源、定义,在美国的发展演变及具有莫里森特点的成长小说,旨在为两部作品的分析提供一个理论基础。接着依据美国成长小说研究者马尔克斯的理论,从主人公的不同成长结果界定了佩克拉的成长为未竟的成长,弗洛伦斯的成长为决定性的成长。随后从成长中的引路人与成长中的顿悟两个方面对两位主人公不同的成长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家庭和社区成员的引导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自我救赎在儿童的个性塑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当儿童,特别是少数族裔女孩,通过自我反省的方式,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并获得自我认同感时,才能在多文化、多民族的国度获得一个健康和全面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