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骨盆骨折临床多见,伤情多严重复杂,目前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它们具有各种局限性,为此我们设计并制造了微创可调式接骨板(Minimally Invasive Adjustable Plate,MIAP)尝试治疗骨盆后环损伤,本研究旨在与重建接骨板治疗骨盆后环损伤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择2008年10月~2011年9月我院收治的36例骨盆后环损伤的患者,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第一组采用MIAP内固定方法治疗16例(定为A组),其中男8例,女8例,年龄(40.2±13.7)岁;第二组采用重建接骨板内固定治疗20例(定为B组),其中男9例,女11例,年龄(34.4±10.0)岁。致伤原因:交通伤19例,坠落伤12例,压砸伤5例。两组患者入院后骨折予以临时固定,伤口加压包扎止血。根据病情行清创缝合术或尿道会师膀胱修补术,对于骨盆后环损伤存在垂直移位或合并下肢骨折的患者持续骨牵引。术前常规拍摄骨盆正位、入口位、出口位X线片并行CT检查及三维重建,了解骨折详细信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手术时A组患者取俯卧位,沿两侧髂后上棘分别做长4~6cm纵向切口,显露两侧髂后上棘,于两者之间沿骶骨背侧做横行皮下隧道。C形臂X线机透视评估骨折移位情况,对于残留垂直移位者,可通过术中牵引和使用器械撬拨辅助复位;对于前后移位,自髂后上棘置入粗螺纹钉通过按压或提拉半骨盆辅助复位,复位后去除粗螺纹钉,其钉道位置通常位于固定接骨板螺钉的下方,不影响后者的骨把持力度。纠正垂直移位和前后移位后,将MIAP两侧的Z形板侧板与髂嵴内侧面贴合,上方板置于髂后上棘,下方板置于骶骨背侧上方,分别向上方板和下方板置入2枚螺钉将Z形板固定于骶髂关节。将连接杆与套筒连接,置入皮下隧道。若骶正中嵴阻挡,则于其上方做一长约2~3cm的纵行切口,或自一侧髂后上棘切口斜向内侧显露骶正中嵴将其咬除。再将连接杆与两侧Z形板连接,在C形臂X线机监视下旋转套筒,伸长或缩短接骨板进行复位;B组患者同样取俯卧位,经两侧髂后上棘做一长20~25cm的横形切口,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剥离骶骨后肌肉,显露骨折。通过挤压、术中牵引以及撬拨等方式复位骨盆后环骨折,复位时注意避免神经损伤。根据两侧髂后上棘的距离,预弯接骨板并调整,使其与髂后上棘侧方皮质贴合。每侧应用2~3枚螺钉固定接骨板,置钉时注意螺钉方向,避免螺钉穿透内侧皮质进入骶髂关节。行C形臂X线机透视,复位固定满意后冲洗切口,依次缝合各层组织。术前损伤严重程度评分:A组平均为14.4分(9~29分),B组平均为11.8分(4~25分)。骨盆后环损伤AO分型:A组B型9例、C型7例;B组B型14例、C型6例。分别于伤后(8.3±5.1)d及(8.3±3.8)d行手术治疗,记录A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Majeed功能评价等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种内固定方法的疗效。结果:36例患者获得平均23.4个月(12~45个月)随访。A组手术时间(75.6±13.6)min、术中透视时间(8.2±0.9)s、出血量(210.6±39.9)ml、切口长度(9.1±1.4)cm、骨折愈合时间(3.5±1.0)月;B组手术时间(156.8±32.5)min、术中透视时间(7.6±1.4)s、出血量(311.0±87.2)ml、切口长度(14.0±5.0)cm、骨折愈合时间(3.6±0.9)月。根据Majeed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A组为(85.6±8.1)分;B组为(80.1±9.0)分。B组术后骨折畸形愈合1例,伤口感染1例。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均小于B组相应指标,Majeed评分A组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和术中透视时间无统计学差异。B组1例切口感染的患者,经治疗后痊愈。术后Majeed功能评价:A组优11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4%;B组优8例,良9例,可3例,优良率85%。两组患者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8,P>0.05)。结论:MIAP具有微创、可控加压的特点,术后随访显示骨折复位质量好,治疗骨盆后环骨折患者功能恢复优良率94%,明显优于重建钢板。应用MIAP治疗骨盆后环损伤具有手术时间短、切口小、出血量少、固定可靠等优点,并发症发生率低,未见由于内固定物置放不当造成的软组织刺激等并发症,疗效优于重建接骨板,为骨盆后环损伤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