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突发事件层出不穷。从9.11恐怖袭击、非典事件、印尼海啸,到2008年发生的南方冰冻灾害、3.14打砸抢烧事件、5.12汶川大地震等一系列重大突发事件由于来势凶猛、猝不及防,迅即就产生出极强的震撼力和影响力。
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破坏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突发事件在发生前不能够被充分准备,而在发生过程中的处理也具有极大的困难。因此,突发事件一直受到政府和媒体的高度重视。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都强调“灾难不是新闻,救灾才是新闻”的报道理念,主张用正面的手法处理灾难新闻,即正面宣传政府积极地救灾措施和行动、宣传灾难事件中的英雄行为和事迹。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尤其是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期,在包括传媒业在内的众多领域引发了一场从生存方式到思维方式观念的全方位变革。媒体开始在准确的前提下,注重报道的时效性,灾难报道的积极功能逐步得到了更大的发挥。但是灾情和救灾信息的报道还是不全面、不及时,因此削弱了对舆论的引导力和对救灾工作的动员和组织工作。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这是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灾难性事件,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危机事件,中国的电视新闻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被检验了议程设置的能力。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中国媒体在此次报道行动中无论从介入时间、记者深入的范围以及报道所涉及的主题都与以往类似题材的报道相比有所突破。从新闻史角度来看,央视对这次地震的报道可以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特大灾害报道最及时、最公开、最透明的一次。
在对此次报道充分肯定的基础上,笔者也发现了报道中的一些不足。例如媒体在对事件报道中权力被过度放大。在追求透明度到无节制的程度必然会因伤害到受灾群众而导致媒介伦理缺失。
笔者在此篇论文中将结合当前的社会环境与媒介环境来分析央视在此次报道中的实现与不足,力求为电视媒体今后的突发事件报道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