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是城市弱势群体的代表,儿童所受待遇体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价值。当前,城市建设观念并不支持儿童行使独立出行权,城市开发过程也在不断压缩儿童的活动空间。其中,通学空间作为承载儿童活动的主要场所已成为相关问题的集中反映区。因此,探究保障儿童独立通学权益的制度、创建共建共享的通学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呼和浩特市西部城区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课题》的研究基础上,发现呼和浩特市西部片区承载了儿童与城市环境的典型矛盾,呈现出较为紧张的使用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相应问题可归纳成三类,首先是威胁儿童安全的交通问题,其次是影响儿童成长的健康问题,最后是阻碍儿童独立通学的路权问题。本文认为,以上问题的产生与呼和浩特市小学的管理模式、城市旧区的环境品质、配套制度的建设情况息息相关。想要解决问题,不仅要对通学空间的建成环境进行提升,还需对小学运转的组织方式、公众管理的参与模式进行调整,建立系统性的认识架构,才能全面了解儿童通学行为的复杂性,以此探讨切实、可行的优化方法,实现儿童独立通学目的。依托存量背景对城市空间小尺度更新的关注,本文以呼和浩特市西部片区小学的现状学区单元为基础。首先,借助服务覆盖度分析与人口耦合度分析等方法,比较各小学在其所属学区单元的供需关系与供给能力。根据预设阈值将各小学分析结果归纳成四种类型。其次,从四种类型中选取样本学校,依托米特拉的社会生态模型理论对学区范围内通学路径包含的建成与非建成环境问题进行整理和提炼。再次,利用“沟通行动”规划方法组织多方主体参与讨论,引导通学主体从安全性、可达性、指引性三个角度对通学路径进行主观评判。最后,结合评判内容与实地勘察结果确定重点环境改造区域。根据不同部门的职责特征,从不同层面提出可以落实的环境改造方案以及促进社会参与的制度建议。最终发现,独立通学环境不仅关乎儿童的健康、安全,还有助于建立儿童社会关系,但相关决策的制定受非建成环境因素影响较大,需要在调查阶段强化沟通作用。同时指出,伴随网络媒体的发展,独立通学研究将在尊重多种出行意愿的前提下进行。由此提出的整合构想,将更具可实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