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提高,因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群生命安全的头号因素。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发病早期对闭塞的血管进行再通治疗,恢复血流,挽救缺血缺氧的脑细胞。目前在发病4.5h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近年来我国脑卒中发病率逐年提高,因其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已成为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群生命安全的头号因素。AIS治疗的关键在于发病早期对闭塞的血管进行再通治疗,恢复血流,挽救缺血缺氧的脑细胞。目前在发病4.5h内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公认有效的早期血管再通手段,但因其时间窗限制以及对大血管闭塞疗效不佳,获益人群有限。目前,六大国际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完成证实了机械性取栓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而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作为一种强效的静脉抗血小板药物,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已被广泛使用。本研究旨在探究替罗非班在AIS机械性取栓治疗围手术期应用的安全性以及对功能结局的影响,评估术后出血转化的风险,讨论影响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取栓术后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提供帮助。方法:根据入排标准选择2016年10月至2019年9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动脉机械性取栓治疗的AIS患者。根据围手术期是否使用替罗非班静脉泵入分为替罗非班组和非替罗非班组,评估患者术前、术后7天NIHSS评分,记录患者临床治疗方案,根据影像学资料和症状进展情况对出血转化进行评估,并随访患者90d m RS评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方案、出血转化类型、功能结局等指标的差异,并对术后出血转化和功能结局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根据入排标准,本研究共纳入机械性取栓的AIS患者84例,其中替罗非班组患者35例(41.7%),非替罗非班组患者49例(58.3%)。替罗非班组在取栓术前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比例低于非替罗非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两组患者在出血转化,症状性出血转化,死亡率,良好功能结局等各项临床预后结局指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不是患者术后症状性出血转化以及不良功能结局的危险因素。此外,研究还发现术前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是取栓术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3);在术后90d随访中,术前较高的NIHSS评分以及高龄是患者不良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在接受机械性取栓术的AIS患者中,围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并不显著增加术后症状性出血转化的风险,说明机械性取栓围手术期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而术前长期口服抗凝药物增加取栓术后症状性出血的风险,在临床实践中应当引起重视;术前较高的NIHSS评分和高龄是不良功能结局的独立预测因素。关于替罗非班对患者长期功能结局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严重威胁我国中老年人群生命健康,需尽早开通受阻血管。机械取栓术具有快速再通、更长的治疗时间窗等优点,但患者疗效反应差异较大。本研究旨在通过多因素分析鉴定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在本院进行机械取栓治疗术并获得再灌注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根据术后90天改良Rankin量表(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有效开通组(m RS<3分,预后好)和无效开通组(m R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研究仁济医院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收治的脓毒症患者,并比较急性肾损伤与非急性肾损伤的临床资料,探索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从而期待早期识别、预防、延缓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发生及改善此类人群的预后。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方法,通过仁济医院电子病历系统筛选2014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在仁济医院急诊ICU中收治的脓毒症患者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联合体外冲击波治疗改善足底筋膜炎疼痛程度及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纳入63例足底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KT)、体外冲击波组(ESWT)及联合治疗组,三组患者均予以牵伸训练为基础。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肌骨超声、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评分表(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目的:通过电诱导室颤法建立大鼠心肺复苏的动物模型,研究左西孟旦对复苏后大鼠肠道微循环的作用,研究不同亚型ATP敏感的钾通道(ATP sensitive potassium channel,ATP)在调控复苏后大鼠肠道微循环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心室电诱导室颤法建立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大鼠模型,根据研究目的对实验大鼠进行随机分组:1)KATP非选择性激动剂左西孟旦组(LEV组,n=10);2)肌膜
第一部分在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的肺切除手术中夜间手术对术中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目的:为了探讨在工作时间(18:00之前)和夜间时间(18:00之后)手术对胸腔镜辅助下肺切除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是否存在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在上海胸科医院胸外科行VATS辅助下肺部手术的所有患者。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全面的
目的:探究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裂隙侧与非裂隙侧恒中切牙的牙齿长度、冠根比及周围牙槽骨量,并进一步探讨牙齿冠根比例与周围牙槽骨量的关系。方法:收集58名非综合征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男36名,女22名,平均12.65±3.64岁)的CBCT,运用3D-Imaging软件测量恒中切牙牙冠牙根长度、唇舌侧和近远中侧的牙槽骨量,计算冠根比、骨开裂频率。对裂隙侧中切牙和非裂隙侧中切牙两组的冠根长度、冠根比以
背景:脓毒症所致的急性肾损伤(sepsis-induced acute kidney injury,SI-AKI)是导致医院获得性急性肾损伤的第五大常见原因,其死亡率高,预后差,经济负担重,成为了医学界的研究热点和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SI-AKI发病机制复杂,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在SI-AKI的发生发展中起了重要作用。Pannexin1(Panx1)是细胞膜上的一类通道糖蛋白,在体内生理病理
第一部分:两种OCT扫描模式在测量视网膜血管直径中的差异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比较两种内置扫描模式环形扫描(circle scan)和格栅扫描(raster scan)在测量视网膜血管直径上的一致性。方法:收集2018年12月-2019年4月在我科行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79人79眼进行分析,其中男性40人、女性39人;右眼39例39眼、左眼40例40眼。
研究背景及目的:脓毒症相关急性肺损伤(SA-ALI)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影响患者临床预后。保护肺血管内皮屏障及其功能是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的关键。1-磷酸鞘氨醇(S1P)是维持血管屏障功能所必需的血浆生物活性脂质,高密度脂蛋白(HDL)是其在血浆中的重要载体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HDL-S1P在脓毒症肺内皮屏障和内皮细胞功能中所起到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实验内容及方法:我们通过收集脓毒
轻度脑外伤患者通常会表现出认知功能的损伤,并且这种损伤和大脑白质结构的破坏以及脑区功能连接的异常有关。然而,由于针对急性期轻度脑外伤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大脑结构-功能的双模态影像学研究很少,并且对于认知功能的评估不够全面细化,脑外伤认知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仍不明确。本文旨在应用全面细化的认知测试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结合双模态磁共振结构及功能影像技术,研究大脑联合纤维束的结构变化及其耦合的脑区功能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