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古代,山水画的写生和创作之间没有必然的鸿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既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写生”法则,也是山水画创作的准则。古代“写生”注重目识心记方法,即不用面对实物勾勒临写,而是把所见景物默记于心中,经过主观熔铸后再画出来。这和当代对景写生有着极大的不同。当代山水画写生的主要形式有三种,对景写生、速写和默写。我国当代山水大家傅抱石先生写生时大多采用速写的方式,而另一位山水大师黄宾虹先生往往采用默写的写生方式。当代山水画写生和创作之间的关系,相对于古代来说,写生有着较大的独立性,它既为创作收集素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可以现场面对实景勾画独立成为一件完整意义上的作品。当代山水从建国以来一直注重实景写生,并为主题性创作提供素材、提供思路,在向主题性创作转换的过程中写生起了铺垫和基础作用,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也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众所周知,主题一般是指一幅作品内容有鲜明的中心思想,同时作品中体现出画家自己成熟的艺术风格与面貌。山水画的主题性并不像人物画那么鲜明,但它往往能够表达创作者的情感和审美趣味。画家以“山水”为题材,注入对社会、对生活的思考,带有目的性意义地进行艺术加工,所得到的具有深刻的主题思想的一个创作。那么,从实景写生向主题性创作转换过程中,会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在山水画的主题性创作中,如何从实景写生中选取代表性的景物,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以傅抱石“韶山组画”创作为例,分析他在创作中是如何选景的。傅抱石先生采用了现场速写的写生方式画了很多小稿,从而收集了大量的素材,回来后根据主题和画面的需要,选取实景写生稿中代表性景点再加入主观的想象来创作。再以石鲁“转战陕北"为例,分析人物情境在主题性山水画创作中是如何处理的。结合自己的创作感受,分析自己创作过程中遇到从实景写生到主题性创作转换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