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陕北地区自秦汉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秦汉时期有汉、匈奴、龟兹,魏晋时期有汉、匈奴、鲜卑、稽胡等族;至唐宋时期,先后又有汉、突厥、铁勒、吐谷浑、党项等族聚居,甚至还有粟特、吐火罗、吐蕃等西域各族迁入,形成了多民族大杂居的历史现象。本文以陕北出土唐宋时期墓志为中心,结合史料记载,尝试对其时陕北地区多民族融合现象作一探究。文章分为六个部分论述。第一章为绪论,论述了本文选题缘由、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通过搜检,本文统计到已公布的、发现于陕北地区的墓志碑石共计121方。这批墓志文献,多数仅以单篇墓志考释发布,有的以图录著作形式发布;有的经过考释研究,个别经过相关学者综合研究,但尚未经综合统计和整体讨论。这批墓志文献具有明确民族信息的有37方,信息丰富,可与传世文献相互印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第二章为背景叙述,主要论述唐宋时期陕北地区州县设置与民族变迁。根据州县设置的实际情况,本文又将其作为四个阶段论述,并结合出土墓志记载的葬地信息,指出夏、绥、银、延、麟、府等州名出现较多,反映出这些地区是当时的人口集中区域。通过文献梳理,结合出土墓志记载,指出唐宋时期陕北先后有汉、突厥、铁勒、吐谷浑、党项、粟特、吐火罗、吐蕃等民族聚居。第三章开始进入本文主题,主要对出土墓志显示的姓氏与家族信息作了梳理,指出汉族姓氏与家族主要有琅琊王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清河张氏等,非汉民族姓氏与家族主要有党项拓跋氏、鲜卑豆卢氏、吐谷浑李氏、吐火罗罗氏、粟特何氏曹氏等。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出土墓志反映唐宋时期陕北地区非汉民族姓氏与家族较多;但是,这些非汉族群经数代发展后,对陕北的地域认同观念逐渐增强,构成了多民族融合的必要文化基础。第四章是本文的主要议题,通过对墓志反映的姻亲状况,本文将其分为同族婚姻与族际婚姻两类叙述。同族婚姻通常标明双方郡望及族源,而族际婚姻通常都会列出双方家族仕宦。两类婚姻状况共同反映出注重家世族源、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念,与传世文献记载的婚姻缔结为联盟、家族共同进退、门第观念等思想相符合,从而反映了唐宋时期陕北地区的各民族在文化观念上的一种深刻融合。第五章是本文又一个议题,主要对墓志反映的人物形象作了总结,指出墓志中的人物形象较为单一,男性多为忠勇孝义,女性多为三从四德;这种现象,可能是志主真实历史的反映,也可能与墓志书写范式,或为儒家文化流播的结果;特别是非汉民族的姓氏与家族,乐于随葬墓志,并认可撰文者对志主形象的虚饰,反映中原文化对其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最后部分为结语,文章以出土墓志为中心,重点阐述了唐宋陕北地区的民族交流与融合。试图从民族变迁与发展、姓氏与家族、婚姻、人物形象等方面去论证此时期的少数民族和汉族逐渐靠拢融合的现象。可以看出民族融合不仅体现在长期的聚居中,还体现在思想方面,例如姻亲观念的趋同和对儒家文化的认可。除此之外,民族融合的方式还包括经济、语言、信仰等,本文以史料和墓志相结合,多方面的反映出此一时期陕北地区的民族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