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味觉词是表达味觉感受的词汇。认知语言学认为人对世界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基于身体经验。人用熟知的味觉经验去表达其他感觉经验和感觉范畴以外的概念,表现在语言上即是味觉词的语义转移。通过对日汉英语味觉词的语义转移的比较,可以揭示三国人民对味觉词的认知规律,并可窥视日中英不同的文化内涵。全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日汉英语味觉词与其他五感词(表示嗅觉、听觉、触觉、视觉的词)的通感语义转移关系。本文以山梨正明的通感关系图为基础,考察了日汉英语中味觉形容词的通感语义转移体系,并分析了支撑通感语义转移的生理、心理基础。研究表明,通感隐喻只是通感的一种形式。支撑通感的生理、心理基础除隐喻外,还有基于感觉器官之间邻接性的转喻,以及基于同时性和联想的转喻。二、日汉英语味觉词在感觉领域以外的语义转移。以用例分析了日汉英语中味觉词的语义转移轨迹。味觉词多表示个人的喜恶情感。同时还可转用到事物的特性。这种用身体经验表达精神感受的语义转移规律在日汉英语的味觉词中具有共通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人类认知的本质,即用简单、具体的事物表达复杂、抽象的事物。总体上看,日汉英语味觉词的语义转移的共通点较多,同时也存在一些差异。比较突出的几点差异是:汉语味觉词可用于丰富的感情表现;日汉语比较侧重于抽象地使用“苦”的用法,并表现出推崇“苦”的倾向,而英语则侧重于具体地使用bitter的用法;汉语中“甜”常和“苦”对举于一个词组中,日语中也有「甘」和「苦」或「酸」相对举而使用的情况,英语中这种使用似乎并不多见;等等。三、从食文化、中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宗教的角度对产生异同的原因进行分析。中国食文化底蕴丰厚,因此味觉词有很丰富的语义转移表现;日汉侧重整体性思维,而西方则是分析性思维,因此英语中较少有两个味觉词对举于同一词组的情况;日汉同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响,因此在“苦”一词的语义转移上都表现出推崇“苦”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