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共享空间(简称IC)是一种被赋予开放获取、以人为本和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集空间、资源和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服务设施和协作学习环境,已成为图书馆必要的基础设施和服务手段。无论是在IC规划阶段还是运行阶段评价都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全面考察国内外IC评价活动与理论发展,构建完整的IC评价理论体系,旨在为我国IC评价的开展提供借鉴,推动图书馆服务的变革。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引言部分交代了研究意义、课题来源、内容结构、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等;
第一章是IC评价概述,全面综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外IC评价研究与实践进行,意在把握IC评价发展的脉络与发展动向;
第二章是IC评价模型的构建与评价过程,在分析IC评价因素的基础上,以图书馆评价模型为基础,结合IC的特点构建IC评价模型,并分析了IC评价过程中的实践问题;
第三章基于Donald Beagle的规划过程和Crit Sturt的规划工具包,深入阐述了IC规划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等问题;
第四章是IC服务评价。首先从投入产出评价和服务评价分析了绩效评价的内容、方法;其次从IC对学生学习、IC对学生参与度、对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影响评价为例剖析了IC成效评价的过程与方法;
第五章对本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IC评价中应以用户中心,注意定量和定性方法的结合,深入开展IC成效评价,培育评价文化,以及我国开展IC评价研究与实践应注意的问题等。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全面分析、梳理和总结国内外有关图书馆和信息共享空间评价文献的基础上,基于图书馆服务评价模型,引入现代评价理论与方法,以多视角、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数据参量建立评价模型,提出以规划评价和服务评价两个维度来概括与归纳IC评价。其中,规划评价以IC需求评价为核心;服务评价以绩效评价和成效评价为主要内容,从而将成效评价作为IC评价的发展方向与绩效评价区分开来,使IC服务评价的体系更加完善与丰满,更好地指导IC评价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