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际介质中的尘埃对星系的演化以及星系的观测特性都有显著影响。本论文以恒星形成星系(SFG)中的尘埃衰减与红外再辐射为主题,开展了近邻星系恒星形成区的平均尘埃衰减曲线计算、恒星与电离气体尘埃衰减比研究这两个与尘埃衰减相关的工作,以及单色测光外推SFG红外总光度研究、年轻星团的星族年龄与星团附近中红外辐射相关性这两个与尘埃红外再辐射相关的工作,以期加深对相关尘埃效应的理解。首先,基于SDSS DR14的MaNGA数据,我们计算近邻星系中恒星形成区的平均尘埃衰减曲线,并进一步研究了尘埃衰减曲线的形状是否/如何随恒星形成区的局域物理性质和宿主星系的整体性质而改变。我们发现星族较年老(1.2 ≤Dn(4000)<1.3)的恒星形成区的平均尘埃衰减曲线几乎不依赖于局域或星系整体性质,而星族较年轻(1.1≤Dn(4000)<1.2)的恒星形成区则在低恒星质量面密度、低恒星形成率面密度端以及处于星系较外围时呈现出更趋于平坦的尘埃衰减曲线。这些结果表明使用单一尘埃衰减曲线描述所有恒星形成区的尘埃衰减具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星族比较年轻的恒星形成区。其次,我们使用SDSS DR15的MaNGA数据研究了恒星和电离气体尘埃衰减之比AV.star/AV.gas在亚星系和星系尺度上与其它物理性质的相关性。在亚星系尺度上,我们发现AV,gas与AV,star正相关,且局域恒星形成活动越活跃,相关性越强。弥漫电离气体主导区域的局域AV,star/AV,gas比由年轻的OB恒星所激发的恒星形成区的更大,而电离程度较高的贫金属区域总是倾向于受到更小的AV,gas,因而有更大的AV,star/AV,gas比值。研究结果表明恒星与尘埃之间的相对空间分布和电离气体局域的物理状态可能对局域的AV,star/AV,gas比值有显著影响。单个SFG内的AV,star/AV,gas比值会收敛到某个常数值,该值会随星系变化,且依赖于星系的恒星质量、恒星形成率和金属丰度等整体性质。星际介质中尘埃演化的主导过程随星系演化的变化可以解释我们所观测到的星系整体AV,star/AV,gas与星系整体物理性质的相关性。第三,利用GOODS-North和GOODS-South两个深场的多波段测光数据,我们检验了基于红外能谱模板(CE01、DHO2和W08)单色外推SFG的红外总光度(LIR)方法的准确性。我们发现对Herschel/PACS波段CE01模板能对LIR提供最好的估计,而在Herschel/SPIRE波段DH02模板表现最好。研究发现基于CE01模板从PACS的最长波段外推所得的LPRACS是LIR很好的估计量。最后,基于LEGUS巡天的星团数据,我们研究了在30-50 pc的尺度上星团的质量加权年龄(ageM*)和质量归一化8μm光度(vLv,8/M*)之间的关系,发现这二者存在较强的反相关性,即8μm光度随着星族年龄的增大而减小。我们构造的简单模型能够再现出观测到的ageM*-vLv,8/M*关系的整体趋势,同时变化模型中所取的多环芳香烃(PAH)丰度和/或者尘埃吸收比例,所得模型预测足以解释观测数据的几乎全部弥散。此外,我们也发现相较于瞬时恒星形成模型,连续恒星形成模型能更好地解释我们观测到的趋势,这是观测区域内可能有多个年龄不同的星团所致。我们提供了可用于估计给定年龄的星团附近PAH辐射强度上限的函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