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检测膜性肾病病人血液中抗足细胞膜蛋白抗体,研究抗足细胞抗体在原发性膜性肾病(IMN)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探讨诊断原发性膜性肾病和监测其病情变化的新方法。研究背景:原发性MN是成人肾病综合征的最常见病理类型之一,以肾小球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的沉积,基底膜的弥漫性增厚为主要病理变化。国内据北京、南京及上海的资料报道,膜性肾病发病率约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9.9%~13.5%。约1/3患者可自发缓解,但仍有40%的患者在10年后进入终末期肾病(ESRD)。目前认为原发性MN的发病机制为免疫复合物机制,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上皮细胞下,激活补体,形成膜攻击复合物(C5b-9),导致足细胞受损,足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出现足细胞凋亡、坏死和缺失等一系列变化,其屏障作用消失,产生大量蛋白尿。近年国外学者研究发现在原发性MN患者血清中含有抗足细胞膜蛋白抗体,认为这是原发性MN发病的主要病因。1994年SatioA等克隆出被动型Heymann肾炎的靶抗原megalin,后续研究发现megalin并不是人原发性膜性肾病的靶抗原,因为人足细胞并不表达megalin。2002年Debiec等第一次发现新生儿膜性肾病的抗原是足细胞表达的中性肽链内切酶(NEP)。2009年Beck等研究发现,在70%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血清中发现抗磷脂酶A2受体的抗体,认为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为人类膜性肾病的靶抗原。证实了PLA2R是原发性MN发病的一个主要抗原,检测抗-PLA2R抗体在原发性MN患者中是一个非常敏感的指标。并有研究发现此抗体在指导治疗方面也将发挥巨大作用。监测血循环中的抗-PLA2R抗体的浓度可以评估疾病的活动度,对疾病治疗和预后提供帮助,还可以作为MN临床复发前的先知指标。2010年,Prunotto等人用结合蛋白组学法测定人类MN患者血清和肾小球中的抗足细胞膜蛋白抗体,在病人血清中发现了特定的抗醛糖氧化酶(抗-AR)和抗超氧化物歧化酶(抗-SOD2)lgG4。但仍然有近1/3的患者不清楚抗原是何物质。国人膜性肾病患者体内是否存在抗足细胞抗体,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采用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为以血清学检查诊断膜性肾病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寻找和证明人类膜性肾病抗原提供实验依据,对指导临床治疗、观察预后及抗体转归有着重要意义。方法:原发性MN患者血清:选取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住院经肾穿刺活检病理首次确诊为膜性肾病的患者60例,除外继发性MN,其中肝炎筛查、自身抗体、肿瘤标记物均阴性,且未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其中有54例临床24h尿蛋白定量>3.5g。60例患者血肌酐均在正常范围,GFR>90ml/min。原发性lgA肾病患者血清:取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病理首次确诊为原发性lgA肾病的患者54例,除外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肝硬化,银屑病等,未用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继发性MN:取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临床和病理首次确诊为Ⅴ型狼疮性肾炎的患者15例,未用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临床24h尿蛋白定量>3.5g。血肌酐正常范围,GFR>90ml/min。取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肾内科住院并行肾穿刺活检病理首次确诊为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MN患者12例,未用过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未经抗病毒治疗,临床24h尿蛋白定量>3.5g。血肌酐正常范围,GFR>90ml/min。正常人血清:健康志愿者50例。制备人肾组织冰冻切片,分别滴加原发性MN患者血清、原发性IgA肾病患者血清、健康人血清,Ⅴ型狼疮性肾炎患者血清,及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MN患者血清。(原血清液未稀释),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变化。并计算抗足细胞抗体在MN中的检出率。进一步做原发性MN滴加的肾组织冰冻切片,PV-9000二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免疫沉积物部位及沉积物的IgG亚型。采用北航MED6.0图像分析体统分析表达部位。结果:间接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在健康对照组血清中和其他肾小球疾病及继发性MN中均未检测到抗足细胞抗体。滴加原发性MN患者血清组IgG呈细颗粒状沿肾小球足细胞沉积,60例中免疫荧光阳性18例,检出率30%,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的54例,免疫荧光阳性17例,检出率31.5%。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原发性MN患者的免疫沉积物以IgG4为主,IgG1及IgG3表达较少,沉积部位为肾小球上皮细胞侧,未见到IgG2的沉积。结论:原发性MN病人血液中存在抗足细胞抗体,是原发性MN发病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