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可以与孔子、孟子、朱熹等人齐名的儒学家,他将宋代以来的心学推向了顶峰,成为了陆王心学的集大成者。在阳明晚年发生的天泉证道事件中,其所提出的四句教可以被认为是其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概括,也是其一生的学术总结,在其个人的哲学理论体系中占据着很高的地位。但自从天泉证道时起,历代哲学家对四句教的解读都存在很大争议,成为明代思想史的一大议题。各方观点态度存在很大不同,如持积极肯定观点的王畿,持谨慎观望态度的清代儒者李绂,持否认态度的刘宗周、黄宗羲以及王夫之、颜元等人的激烈批评之。而这种争议的背后,体现了阳明学说中对各家学说的融汇和吸收,以及与四句教中儒佛二家难以分解的关系。本文试图分别从四句教的每句入手,系统地阐释四句教与儒佛之间的关系。在内容上,首先介绍了四句教产生的背景以及王阳明学术成长历程中与儒佛二教之间的关系。在正文中,第一章从首句开始,重点阐释了无善无恶与性之未发、超越善恶的关系。无善无恶与性之未发的关系,也就是其与儒家的关系,主要从至善的超善恶、无滞性,告子的“性无善无不善”,《中庸》的“未发”以及《乐记》的“静”入手,来进行了论证,认为在四句教中无善无恶的心是形而上的概念,与形而下的善恶并无直接的关联。无善无恶与超越善恶的关系,就是其与佛教的关系,主要从心体这一概念的来源、佛教“不思善恶”概念、二者心性论关系、超善恶相以及“真如门”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阐释。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有善有恶意之动与心之所发、妄念所覆的关系。有善有恶与心之所发的关系是其与儒家的关系,主要从历代儒学家对“意”的概念的阐释、已发之意、宋代理学家关于“气”的阐述以及“诚意”工夫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有善有恶与妄念所覆的关系是其与佛教的关系,主要从妄念、心生灭门、佛教“念”的范畴等几个方面来阐释。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知善知恶与心之会知、识得本心的关系,主要从《大学》、孟子到宋代儒学家对“良知”概念的界定入手,来探讨知善知恶与心之会发,即儒学的关系,从本来面目、正眼法藏、虚灵明觉、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方面入手,阐释知善知恶与识得本心,即佛教的关系。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为善去恶是格物与知性知天、渐修顿悟的关系,从《大学》以后历代儒学家、理学家的格物论以及孟子、荀子的修养工夫入手来阐释为善去恶与儒家关系,从道德实践主题的划分、顿渐二者关系等方面入手来论述为善去恶与佛教关系。总体看来,本文认为阳明“四句教”将《孟子》、《大学》、《中庸》甚至于朱熹、二程等后世理学家的思想领融摄于内,有着对前人留下的儒学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同时也具有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援佛入儒的倾向,是“三教合一”顶峰的时代产物,也代表着儒家学说在吸收佛教思想后的一次巨大飞跃,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