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和背景: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是一类广泛表达于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非组蛋白的DNA结合蛋白;作为组织损伤后释放的细胞因子,HMGB1可以通过激活Toll样受体、核转录因子(?)NF-κB)以及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KP)p38等信号通路启动炎症应答,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损伤血管的病理重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作为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血管活性肽,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增殖、抑制炎症反应和保护内皮细胞等作用,课题组前期的动物实验的研究资料显示CGRP在损伤血管再狭窄的发生和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且其效应机制与通过Toll样受体、NF-kB等炎症信号通路有关。那么,在临床上冠心病患者PCI手术前后血循环中CGRP和HMGB1水平如何呢?其浓度变化对再狭窄的的发生有无关系?,如果有,是否可以作为再狭窄发生和进展的预测因素?为回答上述问题,本课题拟通过观察临床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血循环中CGRP、HMGB1的浓度水平,并与再狭窄发生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CGRP和HMGB1在临床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再狭窄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作用,以期对再狭窄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相关的临床资料。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9月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共196例,年龄36~79岁,所有患者均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治疗,并于术后6-8个月返院复查CAG。按第二次入院时复查CAG结果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和非ISR组;按临床诊断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三个亚组;按传统危险因素分为糖尿病组、非糖尿病组,高血压组、非高血压组,肾功能不全组、肾功能正常组等;冠脉造影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集所有纳入者PCI或CAG术前、术后15分钟冠状动脉窦口处动脉血10ml,分离血清置于-80℃下保存,待标本收集完备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HMGB1和CGRP浓度水平。结果:本次研究共入选196名患者,年龄36~79岁,平均(60.47±10.36)岁。对照组共30例,年龄31~70岁,平均(55.72±6.18)岁。两组中冠心病组年龄高于对照组,并且男性比例和吸烟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临床合并糖尿病和高血压者在冠心病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根据诊断分为AMI组、UAP组和SAP组。AMI组35例,其中29例患者有急诊PCI手术指征并同意行急诊CAG+PCI治疗,另6例患者不具急诊PCI手术指征或拒绝行急诊手术而选择择期PCI治疗;UAP组和SAP组各为95例和66例。冠心病组中146例患者术后6-8月随访复查CAG,4例患者出现胸痛提前返院复查CAG,有16名患者发生ISR,ISR发生率为10.7%。研究发现PCI/CAG术后血清CGRP、HMGB1的浓度较术前升高。而冠心病组血清CGRP、HMGB1的浓度术后较术前升高的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术前术后二者浓度的升高程度呈正相关性(术前r=0.773,P=0.003;术后r=0.425,P=0.002)。在AMI组、UAP组和SAP组中患者PCI术前和术后血清CGRP、HMGB1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在AMI组最高,其次为UAP组,SAP组低于其他组(P<0.05)。通过Gensini积分评分系统评价,发现CGRP、HMGB1的浓度和Gensini积分在AMI组最高,其次为UAP组,SAP组低于其他组(P<0.05)。糖尿病组术前和术后的血清CGRP、HGMB1浓度均数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而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肾功能不全组与肾功能正常组的术前、术后的二者浓度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SR组术前及术后血清中CGRP和HMGB1的浓度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SR组术后血清CGRP、HMGB1浓度与非ISR组进行差异性比较P值分别为0.061和0.055,其差异性虽然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在ISR组有升高的趋势。结论:PCI术后较术前血清HMGB1、CGRP浓度变化的程度可能作为判断术后再狭窄的指标,结合体外实验和动物实验结果,推测血清中HMGB1和CGRP的浓度能间接反应PCI对血管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的程度,并且两者之间可能起到相互影响的作用。目的和背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是当今临床丞待解决的难题。目前认为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与三大因素相关,第一:患者本身存在的危险因素;第二:病变相关因素;第三:手术相关因素。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PCI手术治疗并于术后返院复查冠状动脉造影(CAG)的5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多种临床相关因素与再狭窄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资料对象抽取2007年1月-2012年9月在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共516例,年龄30~85岁,所有患者均接受冠脉造影检查确诊冠心病,并行PCI治疗,并于术后返院复查CAG。采集内容包括患者本身存在的危险因素、病变相关因素、手术相关因素等资料。患者本身存在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年龄、性别,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心衰、高脂血症、’肾功能不全;病变相关因素包括病变长度、冠脉病变部位、血管大小、闭塞程度、狭窄程度、侧枝循环的形成、腔内血栓的存在;手术相关因素包括支架长度、支架直径、最大扩张压力。并根据复查造影时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分为支架内再狭窄(ISR)组和非ISR组,并对多种相关因素进行再狭窄单因素或多因素相关性的分析。结果:入选患者ISR发生率为6.8%。ISR组患者年龄大于非ISR组(P<0.05)。ISR组患者糖尿病的发生率高于非ISR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病史、肾功能不全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比较无统计学意义。ISR主要发生病变血管为右冠状动脉(RCA),其次是左前降支(LAD),而左回旋支(LCX)发生率最小。ISR组术后残余狭窄明显大于非ISR组(P=0.02)。在ISR组中植入支架直径小于3.0mm者明显多于非IS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小官腔直径(MLD)与ISR呈负相关。病变长度、完全闭塞处、术前狭窄程度、术前MLD、腔内血栓形成、支架长度、最大扩张压力、串联支架数、与ISR无相关性。结论:ISR与年龄和糖尿病呈正相关。ISR与参考血管直径、术后MLD、植入支架直径呈负相关;与术后残余狭窄呈正相关。冠脉病变在LAD上的发生率最高,但是ISR主要发生在RCA。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PCI治疗以及植入重叠支架不会增加ISR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