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盆地位于扬子陆块的西北部,是中上扬子克拉通基底上发展来的,经历了多阶段演化的含油富气的叠合盆地。其前新生代多阶段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华北板块、华南板块及其碰撞拼合后陆内俯冲作用的控制,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主要受周缘造山带的隆升作用影响。川西南地区则是二者相互作用最为强烈的地区,其多阶段演化和多期次构造运动导致了盆地油气聚集成藏的复杂性。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的油气勘探长达半世纪之久,众多学者从构造、沉积、储层特征和雷口坡组气藏成藏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由于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沉积前复杂的地质背景和沉积古地理格局差异大,导致整个四川盆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古地貌特征展布、沉积储层特征主控因素、油气成藏过程等方面进展薄弱。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勘探在川中、川西北、川西坳陷等均有发现,然而位于龙门山南段的川西南地区未有突破,可见该区雷口坡组油气成藏的复杂性。因此,基于川西南地区构造演化的详细研究,对分析该区中三叠统雷口坡组古构造格局、沉积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主要基于该区野外地质路线调查、沉积剖面实测、钻测井资料分析和二维地震剖面解释等,恢复了川西南地区构造特征及其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构造演化对雷口坡组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位于龙门山南段四川盆地西南地区现今构造特征的形成与龙门山的逆冲推覆、褶皱造山密切相关。根据区内盆山结构体系的构造变形强度、方向以及断裂特征,以雷口坡组顶部构造为主要依据,可将研究区构造单元划分为龙门山山前断褶构造带、名山向斜-成都凹陷低缓构造带、熊坡-龙泉山断褶构造带、峨眉-瓦山断褶构造带。川西南地区构造特征由山前带向盆地方向呈基底卷入式叠瓦构造和和断层相关褶皱。川西南地区构造变形样式从龙门山南段向龙泉山构造带(由西向东)呈三带性展布即基底卷入式叠瓦冲断带、断层相关褶皱冲断带以及构造三角带。川西南地区构造特征除了受来自扬子板块本身自南东向北西的推挤力和青藏高原自西向东的推挤力联合控制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盖层内部最重要的滑脱层是中下三叠统内部的盐岩层,控制着垂向构造变形特征,使得区内构造特征纵向上成明显的分层性即上部陆相地层形成逆冲挤压构造体系,下部海相地层成明显的顶板式叠瓦构造。川西南地区构造演化划分为前印支期构造运动导致盆地升降呈现大隆大坳相间古构造演化、印支期继承性隆起古构造演化、燕山期多次幕式隆升运动形成龙泉山西部隆坳相间古构造格局、喜山期强烈褶皱隆升等四个阶段。川西南地区雷口坡组仅局部生烃条件,不具大规模成藏能力,其烃源岩主要为上覆马鞍塘组-小塘子组以及下伏二叠系等。川西南地区构造演化表明早三叠世形成的水下泸州古隆起,控制着川西南地区雷口坡组沉积前的古构造格局;印支期继承性古隆起,控制着雷口坡组沉积相带;燕山期和喜山期主要是对该区构造的改造和破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