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南喀斯特地区特有的“二元结构”,使得该地区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现象明显。该地区地表岩石裸露,岩石表面在水蚀、风蚀及地质构造等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与土壤组合成不同的格局。降雨在各种形状的岩石表面形成岩面径流,并以汇聚或分散形式对岩石下方的土壤造成冲刷,不同岩土格局也会影响径流的路径。为进一步认识岩面形状和岩土格局对喀斯特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本研究以不同岩面形状的岩石和不同岩土格局下的坡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观测试验,分析了不同岩面形状下的岩面流特征;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了岩面形状及岩土格局对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主要有以下结论:(1)通过对2018年15场降雨下4个径流小区产流数据分析可知,降雨量与各小区径流深线性回归模型拟合程度较高(R~2>0.8),径流深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1号小区(裂隙、溶穴发育)径流系数为0.25,2号小区(溶穴发育)径流系数为0.36,3号小区(溶盘发育)径流系数为0.57,4号小区(无发育)径流系数为0.60。径流系数的大小与裂隙、溶穴发育程度有关。1号、2号小区与3号、4号小区产流存在差异性,3号、4号小区产流差异性不明显。(2)裸岩出露(岩面光滑、岩面溶穴、岩面溶盘)条件下坡地地表产流和地下产流比无裸岩时快。在裸岩出露与无裸岩条件下的坡地地表和地下产流过程基本表现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趋于稳定或者快速增长、缓慢增长两种变化趋势。地表径流越大侵蚀也越大;在裸岩出露情况下,溶盘发育的岩面对地表侵蚀影响显著,在98 mm/h雨强、15°坡地中溶盘发育下的地表侵蚀最为明显,出现侵蚀沟,岩面光滑及有溶穴发育的情况对地表侵蚀影响较弱;在不同坡度与雨强下,不同的岩面形状对地下侵蚀影响表现出差异性。(3)在线状(XZ)、镶嵌(XQ)、条状(TZ)及对照(CK)几组岩土格局中,地表初始产流时间为CK>XQ>TZ、XZ,且初始产流时间随裸岩率的增加而减少,地下不同坡位初始产流关系为:下坡位<中坡位<上坡位。地表和地下产流过程均表现出快速增长、缓慢增长、趋于稳定的趋势,XZ对地表产流的影响比XQ、TZ大。不同岩土格局对地表侵蚀影响关系为:XZ>XQ、TZ>CK,而对地下侵蚀影响关系为:XQ>TZ、XZ>CK。裸岩率是地表侵蚀的主要因素,低裸岩率下岩土格局对地表影响较大,高裸岩率下岩土格局对地表影响较小。上述结果表明岩面产流系数与岩面溶穴、裂隙发育情况有关,溶盘发育对地表侵蚀影响较大,而岩土格局对初始产流影响较为明显。本次研究为喀斯特水土流失治理与生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