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大批农民工从农村涌入城市,成为了城市中特殊的一员。特殊的身份和地位使得他们长期以来在“夹缝中”生存,他们的子女也就成了夹缝中长大的一代。随之带来的便是教育、生存状况、卫生保健等一系列疑难问题。近几年,国家及相关部门已出台了相关政策法规来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想方设法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然而,对于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问题,却少有人问津。他们并未意识到社会适应行为发展不好会严重影响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本文立足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状况这一出发点,对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开展了调查,以沈阳市当地儿童作比较对象,分析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特殊性。以求给相关部门提供依据,提出教育建议,切实提高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本研究在调查统计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119名流动儿童和119名当地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进行问卷调查,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总分及各因子得分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年龄差异,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第二,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低于沈阳当地3-6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的总体发展水平;第三,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与沈阳当地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在年龄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不存在性别差异;第四,沈阳市3-6岁流动儿童与沈阳当地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在生活自立、运动、作业、交往、社会化项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自我管理项目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上说,沈阳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较差,并具有其自身特殊性。笔者最后提出了相关教育建议,包括提高国家意识,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根据年龄特点开展适当的教育,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教育合力等相关措施,多方位,多渠道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行为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