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足月单胎儿自然分娩后胎盘循环终止时间,并比较不同脐带结扎时间对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出生后10分钟内经皮血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pO2)和心率(heart rate,HR)、出生后24小时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出生后72小时经皮胆红素、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和脑室内出血发生率,以及对母亲第三产程时间和出血量的影响。随访6月龄婴儿血红蛋白,探索经阴道分娩足月儿和早产儿的适宜脐带结扎时间,以及对母儿的近远期影响。方法第一部分随机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产科经阴道分娩的正常单胎足月新生儿64例,胎儿娩出后放置于产床上,低于母体阴道口水平10厘米,产妇及新生儿常规处理。将脐带放入消毒后的充满生理盐水的弯盘中,使用Voluson E8超声仪观察脐血流模式、记录血流持续时间直至分娩后600秒。第二部分随机选取2015年1月-6月在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经阴分娩的单胎活产孕妇及其新生儿,根据孕妇产前血红蛋白水平,足月孕妇分为两组,A组产前贫血组,B组非产前贫血组,根据脐带结扎时间把A、B组分别随机分为7个小组:组1-组7(<15 s、30s、60 s、90 s、120 s、150 s、180 s)。早产孕妇根据脐带结扎时间随机分为4组:C1-C4组(<15 s、60 s、90 s、120 s)。最终纳入667例孕妇及其新生儿,其中足月产妇584例,早产产妇83例,足月儿和早产儿娩出后放置于产床上,低于母体阴道口水平10厘米,产妇及新生儿常规处理。新生儿出生时根据所在组别按相应时间结扎脐带,记录新生儿生后1-10 min SpO2及HR、第三产程时间和出血量,生后24 h新生儿行血常规检查,生后72 h测定新生儿经皮胆红素水平、记录并发症及治疗情况,随访6月龄婴儿的Hb。结果1.脐静脉:血流持续时间:64例中56例(87.5%)血流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87.5(142.8-227.8)s;3例(4.7%)在600s时仍可观察到脐带血流;5例(7.8%)出生即刻即无血流。血流模式:开始静脉血流呈连续性,逐渐为间歇性,啼哭时停止及反向。2.脐动脉:血流持续时间:64例中57例(89.1%)血流持续时间中位数为165.0(124.5-215.0)s,其中51例血流停止后仍可触诊到脐带搏动;2例(3.1%)在600s时仍可观察到血流。5例(7.8%)出生即刻即无血流;血流模式:动脉血流是搏动性的,开始单向流向胎盘,逐渐观察到双向血流。3.足月儿dcc组出生后4min内血spo2高于icc组、hr低于ic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4.足月儿dcc60s、90s、120s、150s、180s组生后24h内hb、hct水平均显著高于icc组和dcc30s组(p<0.05);随着脐带结扎时间延长,足月儿生后24hhb、hct水平逐步升高,在生后前90s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90s后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经皮胆红素水平、光疗比率、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及入住新生儿科比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5.dcc各组早产儿生后24hhb、hct水平均显著高于icc组(p<0.05),dcc各组间生后24hhb、hct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各组间经皮胆红素水平、红细胞增多症发生率、光疗比率及脑室内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6.足月儿和早产儿dcc组与icc组,产妇第三产程时间及出血量、产后出血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7.至产后6个月,随访到足月儿491例。无论母亲产前是否贫血,足月儿dcc组6月龄时hb水平高于icc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贫血孕妇各组婴儿6月龄hb水平均低于正常孕妇各组;dcc组6月龄时婴儿贫血发生率低于icc组,有统计学差异;贫血孕妇各组6月龄时婴儿的贫血发生率高于正常孕妇各组,有统计学差异。8.至产后6个月,随访到早产儿68例。dcc各组6月龄婴儿hb水平均高于icc组,有统计学差异;dcc各组6月龄婴儿贫血发生率低于ic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胎儿娩出后,脐静脉和脐动脉血流自然终止时间存在差异,大部分脐静脉血流于出生后180s左右停止。脐带搏动停止与胎盘循环终止无关,呼吸是净胎盘输血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我们观察的脐血流模式,建议dcc时间不超过胎儿娩出后180s。2.dcc通过增加胎盘输血提高足月儿循环血量,有助于新生儿早期呼吸循环的建立;不增加新生儿黄疸、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率,也不增加母亲产后出血的风险。3.足月新生儿的适宜脐带结扎时间为60-90 s,早产儿的最适脐带结扎时间为60 s。4.DCC有助于降低婴儿期贫血的发生率,特别是贫血产妇,可作为一种可行的常规干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