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背景下,景观呈现出日益趋同,千篇一律和各种新奇怪异景观不断涌现的矛盾现象。景观不断消解着地方的深度意义,视觉形象成为主导。论文用新文化地理学的视角重新认识景观,建立了景观的本体论、辩证认识论和方法论框架,指出景观意义的建构是理解景观的核心。只有打破意义建构主体的单一性,促进地方力量的多方参与才能建构出具有地方特质获得广泛认同的地方景观,建立人与地的本真联系。
从景观本体论而言,景观是在时间——社会——空间/景观中的三维辩证一体。景观在社会形态控制下不断地在实践中被生产和表征;也在实践中加入对社会的建构,维护既有社会形态;景观与时间是在社会权力关系中对历史的铭刻和改写,对记忆的保留与遗忘。从景观认识论角度,景观是感觉维度、认知维度和实践维度的同一体,景观不仅具有物质形式,也呈现于想象中,生活实践融合了真实与想象,在社会关系中建构或改变着景观的意义。景观研究的方法论突出景观的建构本质,景观的核心是对意义的建构,也是意识形态合法化的过程。身份的建构是景观建构的基础,通过容纳与排除,确定主体的优先性。景观的建构论突出了场域中的话语权力和主体关系。
文章指出景观实际上是社会的建构,中国当代景观现象是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下的结果,是对消费者与消费对象的双重建构。论文选取两个案例,分别从景观文本实践和景观空间实践对此进行了分析。文本实践选取了成都形象宣传片,通过对影像文本表征范式的探讨,可以看出观赏性、移情性、日常性、亲切性和紧凑性这几类要素和景观、民风民俗、人物、大众集会场所几类城市题材在本片中的运用,用来着力凸显成都休闲与大众文化的一面。形象片通过自己的话语体系,建构了消费主义语境中想象的共同体,以影像中成都的性别景观、情感叙事和大众文化吸引受众的消费欲望,达到政府旅游开发与招商引资的双重目的。
空间实践选取了北京市南锣鼓巷,以它近年来的景观变迁为例,指出变化是在文化消费市场的需求下带动的,政府在城市更新和经营理念下进行的宣传、引导与控制,进一步加速了景观的变迁。伴随景观变化的是居住、工作、在此地消费的群体,他们也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生产新的景观意义。对于景观意义的认同,地方居民、商户与游客也显示出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消解、抵抗或适应新的消费观念,生产出新的景观。
消费主义背景下的景观是文化消费的产物,造成了景观的新奇与趋同同时存在的悖论现象。只能通过地方本土力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才能抵抗主导意识形态的侵入,由此提出地方景观在景观的在地性、地方的景观表征和地方生活实践三者合一的认识论框架。通过对地方的经济重构、社会组织和利益相关者角色定位能够形成地方景观,回归地方本真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