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化,还是属地化——上海城郊某地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b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快速增长,大量农民被征地后转变户籍身份,成为非农业户口居民。随着身份改变,身份认同也发生巨大变迁。许多研究将“农转非”后的身份认同变迁,看作是一个市民化过程。而本文研究发现,市民化并不是农村居民身份认同变迁的必然途径。与之相反,部分农村居民的身份认同出现了“属地化”现象。   通过实地研究,本文试图提出一个可供讨论的新概念:“属地化”。这一现象,首先表现在,对以地域文化及地方利益为基础的“本地人”身份标签的强调。其次,对传统市民身份群体排斥,对于向“市民”身份流动,也抱消极态度。最后,“属地化”身份认同还附带着强烈的等级观念,对地位较低身份群体充满歧视。这些现象使得“属地化”身份认同,与“市民化”身份认同路径很可能背道而驰。   “属地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农村居民身份认同建构过程中,制度性路径依赖导致。在集体化时代,国家制度对身份认同起决定作用,身份认同更多地依靠制度安排被内化到普通农民的生活实践中。不平等的社会资源分配,也随着等级制身份认同的形成而被合理化。获得城镇居民身份后,农村居民在较为宽松的新制度条件下,身份认同更多地表现出主体性特点。农村居民依据文化传统及地方利益,主动选择社会身份、划定认同边界,但制度安排中的身份壁垒并没有消失,新身份认同中等级差异依然存在。对当地居民来说,制度变迁只是将自己所处身份的等级进行了微调,而身份等级制度本质则没有改变。拥有不同既得利益的群体,仍然沿用身份等级制度下形成的资源分配方式,形成了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现象。   正因为如此,征地与身份转换不可能为农民提供平等的社会权利。随着地方利益兴起,“属地化”认同使得民众忠诚对象由国家权威下移到地方权威,身份边界的划定也更具地域特征,这将损害民族国家凝聚力,对民族国家成员身份认同的稳定留下隐患。
其他文献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于社会转型过程中。新中国的成立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转型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农村改革措施,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关系
具有黑龙江省“安全质量明星矿”称号的杏花煤矿以创建“三个一流”为目标,以安全培训促生产,连续5年完成生产计划,连续3年实现超利润经营,先后获得了“全国双十佳煤矿”、“
中国资本市场是伴随着巨大的融资需求发展起来的。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既体现了其强大的融资功能,又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从高度依赖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的转变
提出了由PLC构成的断路器控制装置,由于PLC内部有大量的辅助继电器,可充分发挥其互锁功能,大大提高了控制装置的可靠性,通过编程和改变外部接线,可使控制装置具有多种功能,若
单位型社区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大中型城市普遍存在,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型社区是东北大中型城市的构成单元。不可否认,“单位型社区”在历
核心阅读:rn节能减排是应对我国资源稀缺与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挑战的必然选择,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战略举措.要实现节能减排,必须提高公民的节能
现代化作为人类社会文明的标志,它的到来使社会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特征之一便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层面的变化,也导致了时空“脱域”等现象的出现。在此背景之下
建国后的五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迁。无论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层面,作为婚姻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结婚消费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本文即以农村结婚消费的变迁为线索
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自1992年起,生育率便呈现不断下降趋势,且一直处在人口自然更替水平以下。为改善这一现状,提升生育率水平,中共十八届三中
随着社区开始取代传统的“单位”而成为社会管理的重心。国家赋予社区管理部门更多的权限、职能与资源。这些资源是按机构配置的,其使用规则不尽相同。在实际工作中,当机构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