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一种重要的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多种功效,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药等行业。裂殖壶菌(Schizochytrium)由于富含DHA成为商业化生产DHA的理想菌株。本文对裂殖壶菌产DHA的过程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产油脂过程中的自诱导效应进行研究。通过对裂殖壶菌产DHA油脂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发酵过程分为细胞增殖期和油脂积累期,在发酵前24 h内培养基中的氮源被快速消耗,用于细胞的快速增殖,而当氮源耗尽后细胞继续吸收碳源物质用于脂质的合成,在96 h时生物量达到40.50 g/L,油脂产量达到20.36 g/L,油脂含量达到50.28%,DHA比例稳定维持在30%左右,在氮源耗尽时苹果酸酶酶活达到最高22559.67 U/g,而异柠檬酸脱氢酶的酶活由最高值11364.63 U/g逐渐下降。其细胞数量在36 h前呈快速增长的状态,在84 h时达到最高,细胞密度为3.25×1010 cfu/mL。对Schizochytrium sp.DP-16产DHA油脂过程中的自诱导效应进行分析,将发酵至40 h的发酵液上清加入到培养16 h的菌体沉淀中,继续培养8 h后测得其生物量和油脂产量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46.10%、28.08%;进一步利用乙酸乙酯对40 h发酵液上清进行萃取,萃取液减压蒸干后用水溶解,添加到16 h发酵液中,继续培养8 h后测得其生物量和油脂产量比对照组最大提高了13.73%和13.72%。利用乙酸乙酯对40 h发酵液上清进行萃取并通过GC-MS进行分析,推测上清中的自诱导物可能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并发现其含量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不断增多,将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和其结构类似物邻苯二甲酸二异辛酯分别添加至16 h发酵液中,分别检测其发酵过程,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生物量分别提高7.85%和4.96%,油脂产量分别提高16.42%和6.35%。因此本试验研究结果初步表明Schizochytrium sp.DP-16发酵产DHA油脂过程中,存在自诱导效应现象,初步确定其发酵液上清中存在的自诱导物质为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