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落物分解过程中动物群落结构功能演替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ra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人工构建土壤微宇宙的方法,研究分解动物在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数量动态和演替变化,分析了残落物分解过程中分解动物的数量结构、生物量结构、群落生物多样性变化和生态功能演替,探讨了待分解资源质量和土壤生物因素对有机物质土壤分解的影响。实验设四个处理,分别为:凋落叶+大网眼(LC)、凋落叶+小网眼(LF)、秸秆+大网眼(SC)、秸秆+小网眼(SF)。实验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分解过程呈明显的三阶段性特征,可分为快速启动分解期(0-20天)、稳定分解期(20-90天)和分解相对停滯期(90-160天)。 2.在实验期内观测到的原生动物、线虫、蜱螨、轮虫和缓步类五大类分解动物的数量动态多呈单峰型或双峰型变化。原生动物为绝对优势类群,线虫和蜱螨类为主要的伴生类群。 3.分解动物的总数量动态主要由原生动物的数量动态决定。分解动物的生物量碳动态受数量较少但体型较大的线虫和蜱螨类的影响较大。 4.分解过程中动物群落结构功能演替也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的0-20天基本上只观测到原生动物和线虫;第二阶段的20-90天蜱螨类、轮虫和缓步类相继被观测到,并达到各自的数量峰值;90-160天为第3阶段,各类分解动物的总体数量动态均呈减少趋势。 5.在整个实验期内,不同处理间分解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标略有不同,但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期内分解动物香农多样性指数在中前期(实验布置后20天到60天)相对较高,其余时段相对较低。 6.在实验期内,所用两种分解材料凋落叶和秸秆的不同可引起分解进程(呼吸速率、分解速率等)的某些差异,但衡量最终分解效果的指标分解率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传感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地观测的遥感数据越来越丰富,为遥感技术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多时相遥感影像的变化检测是遥感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本
图像的边缘是图像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它是图像中的不规则结构和不平稳现象的重要体现,并且它携带着图像中的绝大部分信息,给出了整幅图像的轮廓,而这恰恰是进行图像识别和图像理解
随着近年来卫星、雷达等无线系统的不断发展,对天线设计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现代无线系统的天线设计中,不仅要保证天线的性能,还要拓展天线的功能性,如果天线在保证增益效率等性能指标的情况下具有双频双极化、单脉冲等功能,将会大大拓展天线的使用范围,满足各类系统的要求。径向线缝隙天线(Radial Line Slot Antenna,RLSA)是一种平板缝隙阵列天线,自上世纪80年代首次被用作Ku波段的
学位
混合算法均是取彼之长、补己之短。高频方法结合积分方程方法能克服各自局限、发扬各自优势,特别适合求解电大尺寸和精细结构并存的电磁问题。往往在电大尺寸部分使用高频方
本论文设计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科研项目“电源管理类集成电路关键技术的理论研究与设计”,作者承担的是一款低压同步降压型开关电源芯片XD1202的研究与设计。论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电源管理技术的发展概况和趋势;接着对Buck型DC-DC转换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进行深入地分析;然后设计芯片的系统级与确定电特性指标;继而设计与验证芯片的关键子模块;紧接着分析与验证芯片的关键技术;最后进行芯片的整体前仿
随着平面显示设备和广播电视格式的发展,目前在视频图像领域内存在多种视频格式标准,为了实现不同格式的视频信号之间的转换,视频格式转换就显得必不可少。现如今绝大多数视频信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支持向量机(SVM, Support Vector Machine)作为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的一个重要研究分支,近年来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并成为了机器学习当中的一个研究热点。支持向量
分集技术(Diversity)以及多输入多输出技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因为高速传输和高频谱效率的特性被工业界和学术界广为关注。通过增加无线链路终端的天线单
高增益天线作为电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很多研究者的关注。常用的高增益天线主要有抛物面天线、阵列天线和透镜天线等,其中透镜天线相较于抛物面天线没有馈源遮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