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通过野外观察及室内试验相结合,对福寿螺的生长繁殖、种群结构、种群动态、逆境耐受性以及防治等进行了探讨,揭示了福寿螺的一些基本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并且对桂林市几种常见有毒植物对福寿螺的灭杀活性进行了测定;还对福寿螺在广西的分布与危害现状进行了初步调查,基本掌握了其在广西的分布与危害状况,对其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初步评估。这些结论无论是对福寿螺的控制还是利用都将起到指导性作用。福寿螺在桂林地区的活动季节为3-12月,每年约有10个月时间处于活动期,只在冬季有2个月左右时间的休眠期。产卵行为从4月持续至12月,但是12月所产卵在自然条件下因温度太低不能孵化,为无效卵,有效产卵时间是4-11月共8个月时间,其中5-6月为繁殖高峰期,8-9月又有一次小的繁殖高峰。螺卵平均孵化率86.1%,一只中等大小雌螺一年产有效卵9000多粒,能成功孵化出幼螺8000多只,繁殖力极强。多种捕食动物都只吃螺肉,不吃螺卵。福寿螺与多数低等动物一样,其婚配属于乱交制,无固定配偶;雌螺对其配偶的大小没有选择性,而雄螺对雌螺的个体大小有选择性,倾向于与较大个体的雌螺交配。福寿螺的性别比例在不同大小等级的螺之间是变化的.当福寿螺处于性成熟初期阶段(壳高20-30mm )时,雌雄数量比例大致相当,其比值为1.01;随着螺体的增大(壳高30-40mm),雌螺比例显著增加,雌雄比值达到1.66;当螺体进一步增大(壳高50mm以上),雌螺比例反而开始下降,雌雄比值降至0.63.小容器试验条件下,无论是干燥还是保水条件,个体越小的螺在冬季的死亡率越低,个体越大,死亡率高,且干燥条件下的死亡率总体又低于保水条件的死亡率。适宜温湿度条件下,福寿螺耐受饥饿期限为11天左右,在这一期限内它们基本不致被饿死。第17天以后,雌雄表现出不同的饥饿耐受力,雌螺比雄螺更能耐饥饿,雄螺耐受饥饿的最长时间为42天,雌螺耐受饥饿的最长时间为71天。福寿螺的适宜活动的温度范围是8-38℃,耐受范围为0-40℃。壳高15-45mm之间不同大小的螺,在温度耐受性上没有显著差异。沼泽地自然福寿螺种群越冬成功率较高,达78%,主要以30mm以下的螺成功越冬。6-12月福寿螺从活跃的活动与繁殖期进入休眠期,虽然在繁殖期福寿螺的繁殖率极高,自然福寿螺种群因为受到较大的捕食压力,成活率并不高,从478只/m2到46只/m2,成活率只有9.6%。试验种群虽存在高密度效应,但是没有捕食压力存在,从5月到11月,存活率仍有45.3%,种群在生长季节以较稳定的速度进行密度自疏,在冬季这样的非生长季节,种群则表现出极高的存活率,越冬成功率达92.6%;因为密度高,个体生长发育严重受抑制,经过近1年的生长,个体均不超过30mm,平均只重不超过0.4g。通过在桂林市附近采集的9种有毒植物的水浸液对福寿螺的毒杀试验,苦楝树水浸液对福寿螺毒杀效果最好。目前,福寿螺已广泛散布于广西各地,在现在及将来很长时间可能是广西淡水腹足类的优势种群。广西所有的县市区中,基本都有了福寿螺分布,只是在发生程度上存在差别。具体而言,福寿螺在广西的分布与危害程度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东、中部的大部分地区有已出现了福寿螺的严重危害;中部偏西的部分地区对农业生产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其他地区有福寿螺的分布,但是气候和地貌的原因,基本不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广西福寿螺严重危害的农田面积合计为430215hm2,农民每年单用于防治福寿螺的农药费用就是3227万元,减产水稻10.3万吨,产量损失价值为1442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总计为17647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