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慢性难愈创面住院患者的临床特征、易出现的人群相关因素及对该类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与效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及分析,旨在提高易发人群和医务工作者对慢性难愈创面的理解和认识,为降低此类创面的发生率及提高治疗效果的研究提供临床资料,并为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以皮肤软组织缺损、骨外露创面经治疗1月以上未愈合为筛选标准入住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整形外科的538例患者进行查阅病历、记录相关资料,并对患者性别、年龄、职业、形成原因、部位、城乡分布、每年住院人数、就诊情况、治疗方法、效果以及平均住院日等相关指标采取回顾性统计分析,并以图、表形式进行描述性分析。对部分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卡方(x2)检验及方差分析(F),以a=0.05为检验水准。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538例慢性难愈创面患者,其中男性367例(68.2%),女性171例(31.8%),男:女为2.14:1;年龄最小为6月,最大为91岁。①.高发年龄段61~70岁105例(19.5%)、其次分别为31~40岁96例(17.8%)、51~60岁77例(14.3%)、71~80岁69例(12.8%)、41~50岁61例(11.3%)、21~30岁56例(10.4%)、11~20岁31例(5.8%)、≤10岁29例(5.4%)、≥81岁14例(2.7%)。②.农村患者为436例(81.1%),城镇患者102例(18.9%),农村:城镇为4.27:1。③.体力劳动患者占绝大部分共287例(53.3%),其次分别为离退休人员140例(26.0%)、脑力劳动86例(16.0%)及其他25例(4.7%)。④.创面形成原因中压力性最多,共252例(46.8%),其次分别为糖尿病性109例(20.2%)、创伤性55例(10.2%)、术后未愈45例(8.3%)、周围血管性34例(6.4%)、其他原因20例(3.8%)、放射性15例(2.8%)、失神经性8例(1.5%)。⑤.近5年中病例数由2009年85例(15.8%),2010年96例(17.8%)、2011年107例(19.9%)、2012年119例(22.1%)、至2013年131例(24.4%),均呈逐渐递增现象。2.本研究显示538例慢性难愈创面临床特点:①.创面分布部位以下肢多发共362例(67.3%),其次分别为腰背骶尾93例(17.3%)、胸腹会阴45例(8.3%)、上肢及头面颈分别28例(5.2%)、10例(1.9%)。②.患者创面形成后大部分经乡村医生、乡镇卫生院及自行外涂民间“验方”治疗不愈后,再到县级医院治疗若干时间后转入我院共397例(73.9%)。③.入院后对于慢性难愈创面的治疗我们首选供区损伤小及效果满意的自体游离皮片修复367例(68.2%)、邻位皮瓣及轴型皮瓣123例(22.9%)、游离皮瓣19例(3.5%),538例患者中497例治愈(两次或大于两次手术者65例),29例(5.4%)因经济等原因行保守治疗未愈出院。3.本研究还发现:不同原因所致慢性难愈创面患者在男女例数分布上相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x2=32.14,p<0.05);各年龄段的慢性难愈创面患者在男女例数分布上相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x2=19.72,p<0.05);不同职业的慢性难愈创面患者在男女例数分布上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12,p<0.05)。压力性所致的慢性难愈创面患者平均住院日最长[(48.65±26.31)d],且将不同原因所致的慢性难愈创面患者的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有显著性差异(F=25.88,P<0.01)。结论:1.2009年1月-2013年12月来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因慢性难愈创面住院患者中人群特点:以男性、农村人群居多、体力劳动者好发、61~70岁年龄段多见;形成原因以压力性及糖尿病性为主要,部位以下肢为最多发,且慢性难愈创面发生率以10%的速度逐年增长。2.创面形成后患者应尽早就诊于正规医院,避免自行外涂民间药方等延误治疗;对创面的修复方法应坚持能简勿繁的整形外科原则,用最轻的供区损伤代价,换取最佳效果。3.不同原因、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慢性难愈创面患者例数在性别分布上有所差异,且不同原因所致的创面平均住院日也不相同。4.普及提高人们,特别是基层和民营医院医务工作者对慢性难愈创面的理解,掌握其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是降低此类创面发生率的最佳捷径,建议地方相关卫生部门有必要加强宣传力度并制定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