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为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distally based sural neurocutaneous flap,DSNCF)在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并结合对其远端小隐静脉(lesser saphenous vein,LSV)的应用解剖,探讨对该皮瓣蒂部远端LSV进行选择性结扎后的临床疗效。方法:(1)对30侧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观测LSV的发出、行径及规律,重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远端蒂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distally based sural neurocutaneous flap,DSNCF)在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及临床依据,并结合对其远端小隐静脉(lesser saphenous vein,LSV)的应用解剖,探讨对该皮瓣蒂部远端LSV进行选择性结扎后的临床疗效。方法:(1)对30侧成人下肢标本进行解剖,观测LSV的发出、行径及规律,重点是皮瓣远端血管轴点附近LSV伴随血管的分布、来源以及与腓肠神经的关系。(2)收集海南省人民医院2010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应用DSNCF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55例,其中男性患者39例,女性患者16例,所有患者平均年龄36.4岁(7~69岁)。所切取的DSNCF面积为6.0cm×3.0cm~16.0cm×9.5cm。其中将术中选择性对远端LSV结扎的28例病例作为改良组,对远端LSV不作特殊处理的27例病例作为传统组,密切观察两组皮瓣血液循环情况、肿胀程度及成活情况,比较两组皮瓣在并发症发生率上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术后随访皮瓣外形、功能及感觉等指标。结果:(1)解剖研究:在小腿下段浅筋膜层LSV密切伴随于与腓肠神经,LSV在外踝的后上方3.4±0.9 cm处,其与深静脉之间存在2~3支交通支;外踝尖上7cm内存在腓动脉肌间隔穿支、腓动脉终末支穿支,其相应的发出腓肠神经、LSV营养支,营养支又分上、下支构成小隐静脉旁侧血管链、静脉壁血管网,并穿经腓肠神经至神经-静脉间隙内,随即发出诸多细小滋养血管,形成神经-静脉间隙血管网。(2)临床研究:术后55例皮瓣完全成活43例(78.18%),另12例(21.82%)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在经过换药或植皮等处理后创面全部愈合。其中改良组完全成活25例,1例出现张力性水疱,2例出现远端表层坏死;传统组完全成活18例,4例出现张力性水疱或肿胀、暗紫色,5例出现远端表层或深层坏死。经9~16个月随访:所有创面均得到有效覆盖,DSNCF外观、质地可,局部未出现破溃及窦道,供瓣区外形好,植皮区无明显色素沉着,穿鞋及行走步态未受影响,皮瓣逐步恢复感觉。运用统计学对比分析改良组与传统组修复效果,比较改良组与传统组在性别、年龄、创面细菌培养、切取皮瓣面积及皮瓣长宽比上无差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较两组术后皮瓣的并发症发生率得出改良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传统组低(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DSNCF修复治疗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是临床上较理想的术式选择,尤其当创面伴有肌腱、骨骼外露时,其应用简便,修复效果可靠;小隐静脉密切伴随于腓肠神经,且其营养支发出分支构成神经-静脉血管网、静脉旁侧血管网、静脉壁血管网,运用该皮瓣时应妥善处理避免破坏血管网;当皮瓣形成并切断近端小隐静脉后,术中根据蒂中小隐静脉张力大小及有无静脉怒张,选择性在皮瓣血管轴点附近对小隐静脉进行结扎,统计数据表明选择性结扎远端小隐静脉组较传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改善该皮瓣静脉淤血,提高皮瓣可靠性。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分析IVF-ET受孕产妇与IUI受孕产妇的妊娠滋养细胞相关产科并发症发病率的差异,从临床角度为IVF-ET技术中体外培养这一过程对滋养细胞表观遗传存在的可能影响提供线索和依据。方法与资料:通过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生殖中心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并在海口市各个医院(包括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口市人民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海南省人民医院、海口
目的:(1)探讨死亡后捐献(Deceased donor,DD)供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的影响因素;(2)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对受体术后住院时间,半年内肾脏存活率、受体存活率及血肌酐水平的影响。以便在供体维护、获取,肾移植术后病人管理过程中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减少移植肾功能延迟恢的发生率,促进移植肾功能尽早恢复。方法:本研究总共收集了
目的:分析不同时期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患者肾组织中发生程序性坏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数量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探讨CKD患者肾小管上皮细胞程序性坏死,在慢性肾损伤不断进展中的作用。同时,为了进一步了解CKD患者肾损伤发生的程序性坏死的触发因素,本实验通过体外实验证实AngⅡ在体外可诱导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程序性坏死,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收集201
目的:通过系统评价了解控制性超促排卵方案与微刺激方案在卵巢低反应者行IVF-ET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计算机全面检索数据库,其中主要包括CBM、CNKI、VIP、万方等中文数据库;EMbase、Pub Med、Cochrane Library等英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1月。由2位评价员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 Man
目的:探讨DCD供肾病理特征与受体术后肾功能恢复之间关系,为临床供肾选择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肾移植病历资料,按照Banff病理评分标准及自拟大体病理形态评分标准,将供肾的零点活检镜下病理形态及大体病理形态予以评分。(2)观察受者术后早期肌酐、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发生率等指标,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合格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118名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在围术期内,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前一周予口服非那雄胺对患者一般情况及围手术期情况的疗效评估,给广大泌尿外科医生在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上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手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将118名患者围术期资料进行
目的:对比分析机械性端侧吻合及侧侧吻合分别在开腹与腹腔镜辅助行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探究两者在不同术式下的疗效差异。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收治右半结肠癌患者行开腹与腹腔镜辅助右半结肠切除术的临床病历资料,对其进行临床回顾性对照研究。所收集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所行术式的不同,分为开腹组和腔镜组。开腹组中依据吻合方式不同又分为:A组端侧吻合(69例
目的:胚胎着床即准备好的胚胎在特定时间到达子宫内膜,滋养细胞完成粘附、迁移、侵袭、植入、包埋等一系列生物学行为,胚胎植入是胚胎着床的重要条件,是一个关键的多步骤过程,这一步骤涉及激素、细胞因子、粘附分子、免疫系统等的协同作用,而滋养细胞粘附和侵袭是胚胎着床的关键步骤。我们课题组前期对滋养细胞的相关研究发现,环孢素(Closphere A,CsA)可促进胚胎滋养细胞的粘附作用,而滋养细胞粘附、侵袭是
目的:慢性肾脏病(CKD)发展至慢性肾衰竭(CRF)是一种相对常见且预后差的慢性疾病,目前CKD患者通过生物标志物如血清肌酐(SCr)、尿沉渣异常(如蛋白尿)等指标进行肾功能的临床评估和管理,但其出现时多数已发生严重的肾脏损害。因此及时、准确评估肾功能对于健康人群和轻度到中度肾功能减退患者是非常重要的。2012年KDIGO指南的工作组提出了一些与血清胱抑素(Scys c)相关的建议,但Scys c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导航辅助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与传统开放TLIF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后腰骶部矢状位参数的动态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行单节段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共61例。其中导航辅助MIS-TLIF组患者31例,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