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末突尼斯点燃的“阿拉伯之春”波及范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阿拉伯民众在“民主与自由”的口号下走上街头,抗议政府的专制与社会的不公,目睹着政权的频繁更迭与政治势力的角逐。然而,直到今天,阿拉伯世界也没迎来属于他们的“春天”,反而陷入了政治动荡、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深渊。纪录片是纪录真实、再现历史的电影艺术。这一时期,在互联网科技的推动下,阿拉伯本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纪录影片,全景式地展现了“阿拉伯之春”的发展历程,向观众展现了完整、多元的革命景象与民族记忆,其背后蕴含的是整个阿拉伯民族对于这一历史事件的情感衍变与反思洞察。本文以阿拉伯本土“阿拉伯之春”题材纪录片为研究对象,从叙事主题、视角、结构、视听风格维度对2011年至2021年间相关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历时性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挖掘“阿拉伯之春”题材纪录片的价值主张与情感,剖析背后蕴含的深刻社会动因,反映“阿拉伯之春”后阿拉伯社会思潮的变迁。本文绪论部分阐述了选题理由,梳理了现阶段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同时明确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1-2021年间由阿拉伯裔纪录片导演拍摄的96部纪实性电影,并将这一时期的纪录片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进行考察,即 2011—2013 年、2014—2016 年、2017 年—2021 年。文章的第一章、第二章和第三章按照上述时期划分,从叙事主题、叙事视角、叙事结构、视听风格对各阶段阿拉伯纪录片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挖掘不同时期背景下纪录片蕴含的价值主张与情感衍变。研究发现,在叙事主题方面,纪录片创作者从起初对于革命场景与面貌的单一展现转变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和介入,实现了题材开拓的广度与内容挖掘的深度。在叙事视角方面,创作者从前期较为主观的限知视角转变为后期的多视角融合,叙事更趋于客观、公正。在叙事结构层面,创作者实现了前期单一的线性结构到后期运用散点式、多线式的非线性叙事结构的转变,使得“阿拉伯之春”的叙事更为立体、全面。而在视听风格维度,创作者始终重视对于光线与色彩的运用处理,通过画面造型与相关意象来具像化作品的情感基调与意识形态,彰显阿拉伯社会民众从革命初期的狂热躁动转向悲观失望的整个过程。第四章从社会、民生、政治角度切入探索“阿拉伯之春”题材纪录片叙事策略的演变动因。在整个“阿拉伯之春”的进程中,阿拉伯民众的自我意识萌芽、发展,纪录片引领受众重新思考个人、民族、国家身份间的关联。民生问题的延续推动纪录片创作者的拍摄视角下沉,开始构建与精英话语抗衡的平民话语空间。同时,后“阿拉伯之春”时代,在政府政策干预与大众情感转变的冲击之下,“阿拉伯之春”题材纪录片的意识形态传达也更趋于艺术和隐蔽。本文基于电影叙事学理论,同时运用文学、语言学、政治学等学科理论对“阿拉伯之春”题材纪录片进行分析研究。本文将电影艺术作为切入点,以期为中东政治研究提供一个崭新的研究思路,同时丰富国内对于阿拉伯纪录片与“阿拉伯之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