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运用比较文学、民族学、文化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壮族神话、民间传说、民间长诗和民间戏剧为研究对象来梳理壮族民间文学与汉族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学)的关系,以及分析在壮汉民族文化交流整合语境中壮族民间文学所体现出的族群文化品性。全文由前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与结语等六个部分组成。前言在概述本文的选题目的和意义、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本文的基本研究思路和基本构架以及运用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着重探讨汉族文化对壮族神话和民间传说的影响。由于民族迁徙等原因,汉族伏羲女娲神话流传到壮族地区后,壮族及其先民尊奉汉族伏羲(兄妹)为始祖来演述本民族的兄妹始祖型洪水神话。在部分壮族人的族群记忆中,汉族神话人物伏羲(兄妹)为布伯子女来承继壮族神话谱系的演化。为什么壮族神话谱系会出现断裂与置换?这主要因为汉族文化的渗入造成了壮族文化不整合,而壮族文化不整合导致了族群记忆能力的弱化,从而导致族群记忆链条的断裂与置换。随着壮汉民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一些汉族民间传说在广西壮族地区得到广泛流传。壮族民众在口头创作中常将汉族民间传说融入本民族的人物传说和风物传说之中。在壮族民间传说中,赶山鞭型传说及其相关的人物传说和刘三姐传说受汉族文化影响较大。第二章着重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来分析汉族故事题材壮族民间长诗。壮族民间歌手有选择性地将汉族南戏传奇戏文故事和明清小说故事编创成壮族民间长诗的艺术形式传唱。这些汉族故事题材的壮族民间长诗与原故事相比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故事主题等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异。汉族孝子故事之所以能在桂中壮族地区广泛流传,这与壮族的丧葬习俗、壮族民间师公教有密切关系。一些汉族孝子故事在桂中壮族地区流传中已经发生了壮族化变异。从这些汉族故事题材的壮族民间长诗看,壮族民众根据本民族的社会历史、生活境况、歌咏文化、文化习俗、民族心理、价值取向以及审美志趣等将原故事编创成民间长诗的艺术形式传唱,原故事只是一种“躯壳”而已。这些民间长诗已经是壮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充分体现了壮族的族群文化品性。第三章着重梳理和分析壮族民间戏剧在其形成及其发展过程中与汉族文化的关系。汉族文化(主要是汉族文学)在广西壮剧和云南富宁壮剧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壮剧形成及其发展过程中,汉族文学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剧本创作题材或表演剧目。在壮剧传统剧目中,汉族故事题材剧目占绝大部分。壮族民间艺人在搬演汉族故事时,虽然存在简单地改编或移植问题,但多数壮剧传统剧目中的汉族故事与原故事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异,而且在表演中已经融入了壮族民间歌舞等表演艺术。第四章在前面三章详细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为什么壮族民间文学中含有大量的汉族文化元素。运用文化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对“文化整合”、“文化认同”的理论阐释来审视汉族文化对壮族民间文学的影响。壮族民间文学之所以受汉族文化影响如此之深有诸多原因。其一,汉族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对少数民族具有巨大的辐射力,汉族文化的渗入导致了壮族文化的不整合。壮族文化不整合,不利于维系族群记忆的延续性和族群文化的认同强度,但却促进了壮汉民族文化的交流及其整合。其二,壮族是一个极其“容异”的民族。壮族文化具有开放性,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其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政治格局,促进了壮汉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其整合,增强了壮族民众对汉族文化的认同。正因为以上因素,壮族民众在壮汉文化交流中积极借鉴、吸收汉族文化来发展本民族文化。因而,壮族民间文学含有大量的汉族文化元素。壮族民众对汉族文学的借鉴、吸收,这本身就是认同汉族文化的一种体现。我们还可以从壮族民间文学来看壮族民众对汉族文化的多重认同。最后是q结语部分,对全文的论述重点及主要结论作回顾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