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典戏曲中普遍存在诗歌羼入的现象,这些诗歌参与了戏曲呈现的各个方面,深刻影响着戏曲文体的建构。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
绪论首先介绍研究意义和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本文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主要研究文本,在系统论述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时兼及《元刊杂剧三十种》和毛晋《六十种曲》中的相关作品,放弃《全元戏曲》等体量较大的作品集,研究对象为其中的诗体,不包含词、曲。
第一章主要整理归纳中国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首先宏观论述以诗歌作为戏曲语言的体例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状况;其次根据剧本结构中诗歌运用的形式分为上场诗、下场诗、终场诗和念白诗,关注其各自在戏曲三大体式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在文本中发挥的作用。
第二章主要研究诗歌对戏曲文本形态的影响。第一节探究诗歌如何参与人物的塑造。首先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帮助戏曲更好地塑造个性抒情主体。诗歌的景物描写帮助营造文本内部的抒情环境,诗歌的比兴手法帮助展现委曲朦胧的抒情心理。其次诗歌参与戏曲多重叙事主体的塑造。戏曲中诗歌的运用使得叙事主体的语言更加蕴藉,同时为主体进行叙事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场所,开辟了审美阐释的空间。第二节探究诗歌与戏曲情节结构的关系。首先是诗歌与戏曲结构组织的关系。戏曲以诗歌作为情节的串联点,部分上场诗或下场诗承担着剧情提纲的功能,下场诗同时承上启下,引后续人物出场,诗歌具体体现了戏曲关目组织的疏密;戏曲中以下场诗总结前情,以终场诗总结全剧、点评人物,突出了戏曲的“主脑”;诗歌承担着戏曲形式美的构建。其次是诗歌与戏曲情节展开的关系。中国古典戏曲以情统事,事件的安排如同诗歌中意象的排列,是以人物的情感心理为轴线进行串连;诗歌出现在戏曲中具有减缓叙事节奏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戏剧冲突的集中性和紧张性,体现出中国古典戏曲情感意脉的充盈和圆融和缓的戏剧性追求。第三节探究诗歌对戏曲舞台呈现的作用。在诗歌的影响下,戏曲的舞台布景表现出以营造意境为主的虚拟性的特征。戏曲的舞台动作也更多地作为语言的注脚,其相对固定的程式在与各个主体的情感心理、经验阅历和审美理念的结合下呈现出不同的意味,显示出意象性的特征。而动作叙事功能的抒情化也促成了戏曲内隐情感型的戏剧性追求。
第三章着眼于诗歌影响下的戏曲文体特性。诗歌对于戏曲全面深入的参与影响了戏曲生命实践本体的生成,不仅成为了诗性的叙事文体,而且显示出浓厚的史学意味。
最后结语总结上文,同时对研究结论作出相应延伸,探讨在诗文融合机制下西方戏剧理论对中国戏曲文体的适用性问题。
绪论首先介绍研究意义和现状,以及研究方法和创新点。本文以中国古典四大名剧为主要研究文本,在系统论述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时兼及《元刊杂剧三十种》和毛晋《六十种曲》中的相关作品,放弃《全元戏曲》等体量较大的作品集,研究对象为其中的诗体,不包含词、曲。
第一章主要整理归纳中国古典戏曲中诗歌的存在风貌。首先宏观论述以诗歌作为戏曲语言的体例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状况;其次根据剧本结构中诗歌运用的形式分为上场诗、下场诗、终场诗和念白诗,关注其各自在戏曲三大体式中的表现情况以及在文本中发挥的作用。
第二章主要研究诗歌对戏曲文本形态的影响。第一节探究诗歌如何参与人物的塑造。首先诗歌的抒情言志功能帮助戏曲更好地塑造个性抒情主体。诗歌的景物描写帮助营造文本内部的抒情环境,诗歌的比兴手法帮助展现委曲朦胧的抒情心理。其次诗歌参与戏曲多重叙事主体的塑造。戏曲中诗歌的运用使得叙事主体的语言更加蕴藉,同时为主体进行叙事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场所,开辟了审美阐释的空间。第二节探究诗歌与戏曲情节结构的关系。首先是诗歌与戏曲结构组织的关系。戏曲以诗歌作为情节的串联点,部分上场诗或下场诗承担着剧情提纲的功能,下场诗同时承上启下,引后续人物出场,诗歌具体体现了戏曲关目组织的疏密;戏曲中以下场诗总结前情,以终场诗总结全剧、点评人物,突出了戏曲的“主脑”;诗歌承担着戏曲形式美的构建。其次是诗歌与戏曲情节展开的关系。中国古典戏曲以情统事,事件的安排如同诗歌中意象的排列,是以人物的情感心理为轴线进行串连;诗歌出现在戏曲中具有减缓叙事节奏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戏剧冲突的集中性和紧张性,体现出中国古典戏曲情感意脉的充盈和圆融和缓的戏剧性追求。第三节探究诗歌对戏曲舞台呈现的作用。在诗歌的影响下,戏曲的舞台布景表现出以营造意境为主的虚拟性的特征。戏曲的舞台动作也更多地作为语言的注脚,其相对固定的程式在与各个主体的情感心理、经验阅历和审美理念的结合下呈现出不同的意味,显示出意象性的特征。而动作叙事功能的抒情化也促成了戏曲内隐情感型的戏剧性追求。
第三章着眼于诗歌影响下的戏曲文体特性。诗歌对于戏曲全面深入的参与影响了戏曲生命实践本体的生成,不仅成为了诗性的叙事文体,而且显示出浓厚的史学意味。
最后结语总结上文,同时对研究结论作出相应延伸,探讨在诗文融合机制下西方戏剧理论对中国戏曲文体的适用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