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稻抗性杂草随着除草剂的过度使用越来越多,抗性也越来越强。其中抗性稗草和稻稗最为严重。现阶段防治稻稗、稗草的方法只能是前期封闭后期茎叶处理,而且除草剂产品单一主要是五氟磺草胺。由于替代除草剂过少连年使用导致杂草抗性逐渐增加,导致除草剂加量使用,杂草无法根治,造成了很严重的经济损失。稻田杂草对化学除草剂的抗性增强使得除草变难而且增加了成本,化学除草剂还威胁着稻田生态圈使得产量也有所下降,由此可见抗性杂草的根治以及化学除草剂的合理搭配和使用是保障我国水稻生产的当务之急。本试验通过等效线法,测定了五氟磺草胺和吡嘧磺隆的混用防除效应,通过对稻稗和雨久花的等效线可以看出,五氟磺草胺与吡嘧磺隆施药量大致为2:1时增效作用最显著,且五氟磺草胺和吡嘧磺隆复配对稻稗的施用量最佳为五氟磺草施用38.46 g a.i/hm~2,吡嘧磺隆施用18.77 g a.i/hm~2;对雨久花的施用量最佳为五氟磺草施用36.03 g a.i/hm~2,吡嘧磺隆施用28.58g a.i/hm~2。试验明确复配剂的施用效果,更好的对稻田杂草进行防除。并对最佳配比进行施药量对比试验,对水稻田的安全性分析,相关研究得出:1、株高、分蘖、叶龄和鲜重是决定水稻生长发育状况的代表性指标,生长发育的优劣对最终产量有很大的影响。移栽后2天、5天、15天,株高的抑制效果均随施药量的增加呈先增强后降低的趋势,但移栽时间不同,对株高的抑制效果不同,移栽时间越晚,对株高抑制越小。施药量为150 g a.i/hm~2时,对株高的抑制效果最强;施药后49 d分蘖数和鲜重均随施药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2、施药量对水稻氧化系统中SOD、POD、CAT的影响中,表明叶片SOD随施药量的增加而增加,施药量高达200 g a.i/hm~2时,SOD活性降低。且施药后4周对SOD影响较大,时间越久影响越小。在施药后同一施药量在7d到49d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均高于CK。对于同一时间点的不同施药量可以看出,随施药量的增加,叶片POD活性逐渐增加。同一时间点随施药量的提高,CAT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同一施药量,在喷药后前4周的CAT影响较大,在35d后,CAT活性逐渐降低。3、随施药量的增加,糙米率逐渐提高;水稻精米率在100 g a.i/hm~2时,达到最高,较CK显著提高;施药量超过100 g a.i/hm~2,精米率呈逐渐降低趋势。在复配剂对水稻外观品质的影响中,随施药量的提高,垩白率、垩白度均较CK无明显变化。复配除草剂的施用对水稻营养品质并无影响。4、随施药量的增加,水稻穗数、结实率、穗粒数、实测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水稻穗数、结实率、穗粒数在施药量为100 g a.i/hm~2时达到最大值;施药量超过100 g a.i/hm~2,穗数、结实率、穗粒数逐渐降低。施药量为100 g a.i/hm~2时达到最大值,产量较CK显著提高0.76%,施药量超过100 g a.i/hm~2,产量逐渐降低。在综上,本实验施用复配剂在最佳配比下施药量为100 g a.i/hm~2时,使水稻产量最高,产量性状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