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锑矿和砷矿资源丰富,其开发利用过程中所产生的锑、砷水环境污染问题十分突出,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珠江流域锑、砷污染事故频发,严重危及区域水质安全,急需研发针对锑、砷水环境污染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技术,从而在相关突发性事故发生后能迅速反应,采取高效的处置技术方法,减轻甚至消除事故影响,保障流域水环境和饮水安全。然而,迄今针对有关水体锑、砷污染应急去除技术的研究还很少,可用于锑、砷污染水体应急处置的技术储备还十分匮乏。因此,研发高效、经济和环境友好的水体锑、砷污染应急处置技术显得十分迫切。 吸附法处理重金属污染,由于简单易行、高效快速、材料来源广泛的优点,在实际应用中备受关注。但由于传统吸附剂主要以粉末态居多,容易随水体流动和沉淀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尚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本文瞄准河流锑、砷污染应急处置技术需求,研发了新型改性陶粒吸附剂,属大颗粒型吸附剂,更易从河流中清除,具有更大的实用性。通过负载铁氧化物后,提高了对锑、砷的吸附能力,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 本文以颗粒状粉煤灰陶粒为吸附载体,以FeCl3(2.5mol/L)和NaOH(7.5mol/L)混合液为改性剂,研究不同配比的FeCl3和NaOH混合液及不同改性次数对陶粒吸附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佳陶粒改性方法。 首先通过一系列的静态实验和动态实验研究改性陶粒的吸附性能。然后对陶粒改性前后的理化参数、表面电位进行检测以及对表面特性进行SEM、EDS、XRD表征。最后结合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结果推断改性陶粒的吸附机理。 本文通过静态实验研究了改性陶粒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Sb(Ⅴ)或As(Ⅴ)初始浓度=500μg/L、pH=7.5±0.5、温度=25℃、固液比=1g∶50ml时,改性陶粒的吸附速率较快,在2min内的吸附效率为35%和56%,并都在270min时达到吸附平衡;初始浓度越高,改性陶粒的吸附容量越大,反之亦然;固液比越高,改性陶粒的吸附速率越快,吸附容量越大,平衡时间越短;在pH值=4-8之间时,改性陶粒都可取得较好的吸附效果,在该范围之外吸附性能会受到影响;溶液温度在5℃-35℃间对改性陶粒的吸附性能影响较小,在25℃时可取得最佳的吸附效果。 其次,通过动态吸附实验探讨改性陶粒在连续流情况下的吸附性能。研究发现,As(Ⅴ)的动态实验在123.5h达到了吸附饱和,而Sb(Ⅴ)的吸附饱和时间为187.5h。相应地,通过Thomas模型拟合后,As(Ⅴ)的吸附平衡容量为25μg/g,与同一初始浓度下静态实验所得结论相当。Sb(Ⅴ)的吸附平衡容量为91.62μg/g,远高于同一初始浓度下的平衡吸附容量。 最后,通过吸附热力学和动力学实验,结合改性陶粒的理化参数,阐明了改性陶粒的吸附机理。研究表明,改性陶粒的吸附过程属于单层吸附,既有化学吸附过程,也有物理吸附过程,且化学吸附强于物理吸附。物理吸附效应主要是范德华力和静电吸附的共同作用,化学吸附主要是以阴离子形式存在的Sb(Ⅴ)或As(Ⅴ)与水合铁氧化物表面的水分子或OH-发生置换,进而达到去除的目的。 与传统吸附剂相比,本论文研发的改性陶粒具有几个显著的优点。第一,负载铁氧化物后,改性陶粒吸附容量高、吸附快速,满足应急处理技术要求。第二,改性陶粒粒径大,强度高,具有一定的抗机械磨损能力,在使用过程中相对于粉末型吸附剂,更易于从被处理水体中取出,避免了吸附剂滞留于水体中,产生二次释放的风险。第三,改性陶粒密度小、价格低廉,便于生产和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