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机场对地区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日益凸显,此种作用的发挥使得机场逐渐成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在社会总资源约束下,民用机场的过度发展可能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机场设施闲置,利用率低,导致资源浪费;二是将本可用于其他经济部门的资金用于投资机场,抑制其他部门的发展,产生“挤出”效应。民用机场既带有经营,又具有为地区公众服务的公益性,投资建设更多地考虑赢利性,无法达到社会的最佳需求水平。因而世界上大多数机场是由政府部门提供,而机场的地区分布、建设时机、投资规模等决策问题是政府决策所面临的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文针对机场建设规模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复杂系统理论、运输经济学理论、比较研究为指导思想,研究机场建设规模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理论与评价方法。希望研究成果对政府决策具有参考依据。综述了机场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关系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了我国机场建设存在的问题。从城市设施角度分析了机场所具有的公共投资角度的特点、准公共产品的特点和工程项目角度的特点。提出了机场建设规模经济适应性的概念,构建了机场-经济复合系统模型,深化了系统需求和供给的内涵,分析了机场建设规模与社会经济相适应的最佳状态时的条件。并从系统科学、经济学和综合运输的角度阐释了其内涵、特性和演化轨迹。以分析机场的市场成熟度、发展阶段和未来发展潜力为着力点,以概率神经网络为手段对目标机场进行分类,通过matlab程序运算,将全国46家4E级及以上机场划分为四种类型:发展基本趋于成熟稳定的机场、成长良好期的机场、快速成长期的机场和过度超前建设的机场,此研究结果为提升机场建设规模预测的可靠性、科学评价机场建设规模的经济适应性等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构建了机场引力指标,并以断裂点理论、加权Voronoi图法、熵权法为研究工具,确定了机场-经济系统的研究边界。对现有机场航空业务需求预测方法进行了归纳与评价,分析了产生预测偏差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偏差的对策。以资金资源的供给程度和航空业务需求的满足程度为目标函数的情况下,从投资者与使用者角度构建了经济适应性的机场建设规模的最优化模型,并以北京机场建设规模进行实例分析,采用步长搜索法和matlab编程求解,结果较为合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目前对机场建设规模是否与经济相适应的研究很少,缺乏统一规范的评价标准。本文通过对研究领域的交叉方向、成果方法和该领域专家的建议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了需求满足率、供给能力、经营效率三个角度的量化标准和相应的指标测算模型。利用模糊物元理论的评价模型和多目标格序决策的评价模型对机场建设规模的经济适应性进行比较评价,结果显示两种方法均能较好地实现在没有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对机场建设规模经济适应性的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成都双流机场与京、沪、穗三大枢纽机场在逐个指标项目上进行对比分析。最后讨论了机场建设规模的经济适应性提升建议,为机场规划建设提供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