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位于我国中部地区,贯通南北,连接东西,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东汉楚王刘英左迁泾县事件使得该地成为较早流入佛教的地区之一;深受河南、江苏、浙江等历史上佛教传播中心的影响,安徽佛教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江淮之地曾屡次沦为战场,南北为不同政权所割据,佛教具有地域性差异。佛教寺院建筑作为佛教的物质载体,不仅能够反映佛教发展状况,其本身还具有宗教艺术的研究价值。然而,历代佛教寺院破坏严重,现今建设活动大批仿古,地域特色惨遭磨灭,因此亟需厘清安徽佛教的发展轨迹以及展开安徽佛教寺院建筑的系统研究。本文以始建时间为古代的现存安徽佛教寺院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地方州志和文献,从历史脉络、寺院分布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出发,梳理安徽佛教的发展脉络,分析出佛与儒道交织、禅净宗派传播、地域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并结合实际调研和数据统计,总结安徽佛教寺院建筑的特征。在地域发展不平衡的因素中,对照自然条件、政局区划、地域文化的分区标准,将安徽佛教寺院所在区域划分为皖北、皖中、皖南三部分;在建筑本体中,按照建筑群体的选址、朝向、形态、类型以及建筑单体的平面、立面、构件、装饰等方面分析安徽佛教寺院建筑的地域差异性;在佛与儒道交织、禅净宗派传播的因素中,从佛教文化和儒道文化两方面探讨它们对安徽佛教寺院建筑的影响。安徽佛教寺院建筑的地域差异主要体现在因自然条件、地域文化不同而导致的寺院选址、布局形态、建筑样式、细部构件的差异。具体而言,在寺院选址中,皖北平原辽阔、寺院多位于城市平地,皖中水域充沛、寺院多临近水系,皖南山林延亘、寺院常隐于偏远山地;在布局形态中,由北向南,群体从规整到自由、从疏朗到紧凑;在建筑样式中,单体由庄重肃穆的官式到活泼多样的民居式;在细部构件中,由斗拱向斜撑转变,尤其是受徽州文化影响颇深的皖南佛教寺院建筑具有四落水屋顶、马头墙、轩顶等特色构件。而儒、释、道文化对安徽佛教寺院建筑的影响主要在于建筑的配置。佛教在文化融合的趋势下,对内,禅净合流,佛教寺院既具有净土宗的念佛堂、三圣殿,又具备禅宗的法堂、禅堂等配置,对外,与儒、道合一,佛教寺院的布局具有多样化、属性趋于多元化。此外,受佛教九华山地藏信仰的影响,安徽各地掀起了建设地藏殿的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