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定价效率不高的现象,对我国的股票市场、市场参与者及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对此现象,许多学者们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是以抑价率来衡量IPO的定价效率,其研究大多采用传统的金融理论,基于抑价率的大小、发行机制的变化及部分影响因素展开,难以对国内上市公司定价的效率低进行全面与系统的解析。鉴于此,论文立足于行为金融视角,把初步询价阶段投资者心理因素引入了分析模型,并与发行企业的基本面因素及宏观市场因素相结合,尝试对国内主板市场上市公司IPO定价效率进行解析。论文对我国不同发行机制下IPO的抑价率进行了比较,发现现行发行机制下,国内上市公司的IPO抑价率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同国外成熟市场相比,我国上市公司的IPO抑价率仍然普遍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经过市场化改革,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更好的维护了投资者的利益,保证了上市公司的质量,提高了承销商的定价和销售的能力,从而使我国IPO定价效率有所提高;但由于我国跟国外推行询价制度的背景、市场环境以及具体设计规则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区别及其局限性,使得我国IPO的定价效率明显低于成熟市场IPO的定价效率。论文对我国IPO抑价率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表明,询价区间缺乏效率、询价对象数量少和新股存在锁定期等询价制自身的问题导致了高抑价率;同时,市场投机气氛严重、股票市场供需不平衡和信息识别机制未能充分发挥等外部问题也是导致国内上市公司IPO抑价率过高的重要原因。为此,必须优化询价制实施的具体环境,促进投资者理念的理性化、股票市场均衡及信息完全披露,才能消除外部环境因素对IPO定价效率的制约;同时,完善询价制自身,促进询价对象行为的理性化,提高询价区间的效率,才能消除IPO定价效率低的内在动因,提高其定价效率,促进股票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