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居民住房制度改革实行以来,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房价增长过快、刚需住房需求被抑制等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普通居民购房压力愈加增大,因此居民住房支付问题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课题之一。衡量居民住房问题的常用方法是计算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它是衡量居民购房能力强弱程度的重要指标,因而对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目前国际上最为通用且被学者最多讨论的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指标是房价收入比,但该指标只是单纯的考虑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没有考虑居民收入在居民在各项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分配情况,也没有考虑到居民对住房消费支出的倾向性等因素。综合各种原因,一些学者对该指标在我国居民住房市场的适用性产生了质疑,至今尚无定论。 基于现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我国住房购买的实际过程出发,在对已有住房支付能力指标深入剖析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衡量居民住房支付能力的常用指标,其次考虑居民购买住房的实际,将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区分为首付能力(DPA)和月付能力(MPA),编制了“首付+月付”式的住房支付能力复合指数(IHAA),并解释了该复合指数的几何意义,进一步给出了“等支付能力线”的概念及其性质。其次分别讨论了首付比例和利率因素对该复合指数产生的边际影响。再次,对2015年我国35个大中城市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复合指数予以测算,发现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有明显地域差异,东部城市中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普遍较低,而中部和西部城市中城镇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呈现中等偏上的状态。 经验数据表明,该复合指数与房价收入比指标在结果上具有一致性,但该复合指数的内涵更丰满,外延更广阔,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居民住房支付理论体系,为居民住房支付能力评估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最后,利用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对历年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复合指数进行分析、预测。了解我国城镇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在未来两年内的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