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通过对尸体标本的解剖学观测,探讨胸神经节阻滞的穿刺入路及层次,寻找最佳穿刺部位,穿刺角度及进针深度等数据,为解决和指导临床上进行胸部脊神经节阻滞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取36具(72侧,男性30具、女性6具)经10%福尔马林防腐处理的正常成人胸部脊柱标本,1.观测椎间孔前后径、上下径、椎间孔长度。2.观测胸神经节的节长度和横径。3.观测胸神经节与椎间孔的位置关系。4.测量胸神经节与硬膜囊出口的距离。5.测量关节突外侧缘与同侧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6.在后正中线旁开2.5cm或3.0cm模拟穿刺胸神经节T6-T9,测量穿刺的角度和进针深度。[结果] 经研究结果表明,1.T1~T12中同一节段椎间孔前后径、上下径或长度的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12椎间孔前后径、上下径或长度的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T1~T12中同一节段脊神经节长度或横径的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T12脊神经节长度或横径的不同节段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脊神经节与椎间孔的位置关系:T1~T12各区段间DRG的位置分布规律:EF型(715个,占82.75%)>IF型(124个,占14.35%)>SC型(25个,占2.9%);4.T1~T12中同一节段胸段脊神经根自硬膜囊发出点到该神经节近端的间距的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胸神经根汇合点到硬膜囊出口间距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最大为T1,其次为T2,再次为T4、T10、T11 (T4、T10、T11间比较无差异),然后为T3、T5、T12 (T3、T5、T12间比较无差异),最小为T6、T7、T8、T9、(T6、T7、T8、T9间比较无差异);右侧胸神经根汇合点到硬膜囊出口间距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最大为T1,其次为T2,再次为T4、T10、T11、(T4、T10、T11间比较无差异),然后为T5、T12 (T5、T12间比较无差异),然后为T3、T6、T8 (T3、T6、T8间比较无差异),最小为T7、T9(T7、T9间比较无差异)。5.T6~T12中同一节段关节突腰部后外侧缘与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的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关节突腰部后外侧缘与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最大为T6、T8、T11、T12 (T6、T8、 T11、T12间比较无差异),最小为T7、T9、T10 (T7、T9、T10间比较无差异);右侧关节突腰部后外侧缘与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最大为T12,最小为T6、T7、T8、T9、T10、T11 (T6、T7、T8、T9、T10、T11间比较无差异)。6.①T6~T9中同一节段中线旁开2.5cm或3.0cm进针深度或进针角度左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T9左侧或右侧不同节段中线旁开2.5cm或3.0cm进针深度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T9左侧同侧中线旁开2.5cm或3.0cm进针角度分布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均为:最大为T7、T8、T9 (T7、T8、T9间比较无差异),最小为T6;右侧同侧中线旁开2.5cm或3.0cm进针角度分布的由大到小排列顺序均为:最大为T8,然后为T7、T9 (T7、T9间比较无差异),最小为T6。②T6~T9不同节段间的左侧或右侧中线旁开2.5cm与3.0cm进针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T9不同节段间的左侧或右侧中线旁开2.5cm与3.0cm进针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T1~T12的不同节段间椎间孔及脊神经节的形态、胸神经节到硬膜囊出口的间距、关节突腰部后外侧缘与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1~T12的相同节段间椎间孔及脊神经节的形态、胸神经节到硬膜囊出口的间距、关节突腰部后外侧缘与横突后结节基底部距离的左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胸神经节与椎间孔的位置关系可分为三型,即椎间孔内型、椎间孔型、椎间孔外型,其中以EF型为主。3.胸椎横突是进行胸神经节阻滞的重要骨性标志。4.T6~T9左侧或右侧中线旁开2.5cm或3.0cm进针角度不同节段间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6~T9不同节段间左侧或右侧中线旁开2.5cm与3.0cm进针深度比较有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