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食管癌的预后与分期明显相关,内镜及活检病理是确诊食管癌的金标准。早期食管癌经内镜治疗后有较高的术后生活质量,并且五年生存率可达到95%,但是我国的早期食管癌确诊率仅为10%,还需要进一步提高。目的:分析比较食管上皮内瘤变患者活检与内镜切除术后的病理结果差异,并初步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在食管上皮内瘤变中的诊断及治疗价值。方法:收集太和医院消化内镜中心2014年1月~2018年12月经内镜活检诊断为食管上皮内瘤变或早癌并行ESD治疗的的患者临床资料,总计340例病变。对比活检及术后病理结果的差异,分析患者临床资料及内镜特点,探索发生术后病理升级的危险因素,同时评估ESD在食管上皮内瘤变中的疗效。结果:活检提示食管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88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207例,早期食管癌(early esophageal cancer,EEC)45例。术前活检与最终诊断比较总体一致率为66.2%(225/340),病理升级率为33.8%(115/340);LGIN组一致率为38.6%(34/88),HGIN组为70.5%(146/207),EEC组为100.0%(45/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变表面有结节、联合碘染色或窄带成像技术(Narrow-band Imaging,NBI)或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und,EUS)的靶向取检以及标本最长径等三个因素与术后病理升级有关(P<0.05)。ESD手术的整块切除率为97.4%(331/340),完全切除率为90.9%(309/340),治愈性切除率为85.6%(291/340);术中有15例患者因创面剥离较深,使用钛夹封闭创面,平均使用钛夹数量为2枚;术后迟发型出血发生率为2.94%(10/340),术后食管穿孔发生率为5.29%(18/340),术后发热的发生率为2.65%(9/340),其中穿孔发生率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内镜活检对于食管上皮内瘤变及早期食管癌的病理诊断存在局限性,局部病检不能代表整体病变,活检诊断LGIN发生术后病理升级较为多见,因此对于表面有结节及长径较长的病灶,联合碘染色或NBI或EUS进行靶向取检对提高术前评估准确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此外,ESD治疗食管上皮内瘤变是安全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