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先天性小耳畸形是继唇、腭裂之后最为常见的面部畸形,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以耳廓先天发育不良,常伴有外耳道闭锁、中耳及颌面部畸形为特点的先天性畸形,其发病率可达1/7000。临床上根据耳廓缺损的程度可将小耳症分为三型。目前临床常用的小耳再造技术主要是以Tanzer法为基础发展而来的Brent法、Nagata法以及扩张器法。根据现有的临床小耳分类及手术方法,小耳再造技术存在残存耳软骨无法利用、手术操作耗时耗力、再造耳与健侧耳廓外形存在较大出入等缺陷。目的通过三维可降解材料结合软骨颗粒构建耳支架实验研究,观察软骨支架形态及稳定性、软骨颗粒结合情况及切片HE染色镜下观察软骨细胞形态,为临床寻找快速简便、能利用残耳软骨、减少并发症的再造技术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实验动物:健康新西兰大白兔8只(南京青龙山动物养殖场提供),体重2.8-3.2Kg,皆为雄性,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只,皆采取自体软骨颗粒结合三为可降解支架方式。可降解支架材料选用聚对二氧环已酮(poly(p-dioxanone), PPDO),安全可靠,早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且不易变形,降解时间长(材料及三维打印技术由天津微深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支架内部体积约2.8mL。实验步骤如下:1、1%戊巴比妥静脉注射麻醉; 2、从右侧兔耳取出相应体积的耳软骨,右耳伤口缝合包扎;3、将兔耳软骨修剪成1mm×1mm以下颗粒,软骨颗粒生理盐水洗净后均匀填塞至可吸收耳支架中;4、将填塞有软骨的耳支架放置于兔子背部皮下肉膜层,负压吸引,背部包扎,实验白兔术后制动。观察方法如下:两组白兔术后定期观察再造耳廓形态、支架降解的动态变化以及相应并发症可能。A、B两组分别观察术后一月、三月后取出皮下肉膜层软骨及可降解支架,观察软骨形态、稳定性、软骨颗粒结合情况以及支架的降解情况,并将软骨组织行石蜡切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软骨细胞形态。结果结果显示,术后短期内再造耳形态良好,支架降解不明显,形态及稳定性佳,术后一月后支架逐渐降解,支架耳廓大体结构存在,细微结构逐渐消失。取出软骨颗粒及PPDO支架复合体后见,支架降解良好,兔耳软骨颗粒存活良好,软骨颗粒间由紧密的纤维结缔组织连接。结论通过本实验初步证明了软骨颗粒与PPDO支架于实验白兔体内良好的相容性,并为后续实验提供了有利的支持,同时也发现现有的理论和实验方法及材料存在一定的问题及缺陷仍需要不断摸索及改进。希望最终通过本类实验研究为临床小耳症手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