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困问题是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地理学学者不断开展贫困问题研究,逐渐催生出了一门新的学科——贫困地理学,加上近年来我国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对贫困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因此对贫困问题的研究具有丰富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意义。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对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呈现中部密度相对较低,南北两端密度相对较高的空间集聚特征,北部呈现南北带状高密度集聚的趋势,南部贫困村呈现块状集聚的空间特征。(2)湖北省近邻指数高于河南省、安徽省。大别山片区近邻指数整体统计量为0.66,说明在县际尺度上,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呈现均匀分布和集聚分布两种空间形态。(3)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存在两个明显的核心集聚区域(热点区域)和若干次级集聚区域(热点区域),主要分布于兰考、民权、宁县、拓城、太康、淮阳、郸城、沈丘交界区域,以及宿松、太湖、蕲春交界区域。宿松县为国家级贫困村空间分布冷点区域。(4)大别山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在南部核心区域,海拔高度相对较高,海拔高度在800米-1500米之间,1000米以上贫困村空间分布相对较少,500米-1000米之间贫困村分布密度相对较大。通过与河流的缓冲分析发现,贫困村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5km范围内,特别是2km-5km这个距离。(5)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分布与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农业产值、人均GDP呈现明显的负相关,通过与城镇的缓冲分析,发现大别山片区国家级贫困村主要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地区,在20公里以内,随着距离的增加,国家级贫困村数量迅速增加,并在10-20km距离分布数量最多。同时贫困村的分布还与交通、邮电、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水平有重要联系。最后提出了三大脱贫战略,分别是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加强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