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对于语言评价素养(Language Assessment Literacy,简称“LAL”)的关注及讨论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的评价模式越来越多元化,我国教育评价领域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一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越来越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弥补按传统教育去划分学生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在任务型语言教学中互评和自评更加自如,减少来自自信不足的压力。自评和互评的过程就意味需要去提升学生的语言评价素养能力,通过对学生的语言评价素养研究,加强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评价素养现状的认识,为有效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评价素养提供了建议和方法。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从评价中受益,同时也响应了外语教学中“以评促学”(assessment for learning)的理念。然而目前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对于语言评价素养的研究对象只针对于与语言工作紧密相关的人员,特别是教师教育者,但是对于教学中学生或者是学习者的语言评价素养关注较少。由于教育问责制以及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的进一步深化,同时“以评促学”的理念不断加深,学生作为评价者的身份不容忽视,因此学生的语言评价素养就亟待提高。因此本研究参照前人的研究,以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堂上的互评任务为背景对大学生的语言评价素养展开研究,并围绕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展开:1.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评价素养现状如何?2.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评价素养是什么?3.如何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评价素养?本研究采用的是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国内某重点高校英语视听说课堂上的两个自然班,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本研究在两个自然班进行课堂观察,前测和后测,并针对学生开展半结构式访谈。访谈对象选取采用分层随机方法,即,将学生按测试成绩高低排列分组,再随机在每组里抽取一名学生。前测和后测分析结果,反映出如下问题:首先,对照组在传统评价模式,也就是期末测试为主的评价模式中,前测和后测成绩没有明显的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实验组则在老师带领下,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从自评和互评中逐渐获益,测试表明,实验组学生语言能力水平提升显著。其中自我评价表和互评评价表还为学生提供了反思学习机会,有利于发现自己不足,吸收别人长处。课堂观察和访谈结果表明:对照组学生不注重课堂活动,课堂氛围不佳。部分学生在前测后的访谈中提到本身语言评价素养不高,甚至不知道如何去评价,自信心不足,不敢且不会用英语表达。后测结束时的访谈反映出,一味注重期末考试成绩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更加恐惧在课堂上去表达交流,怕出错,对课堂上的活动参与较少。最终的结果是,对照组的学生的语言能力水平未见明显的提高。实验组的学生学期初的基本情况与对照组是一致的,所以课堂观察和访谈的分析也有相似之处。通过课堂评价任务和传统的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较高,课堂氛围较好。后测结束时的访谈访谈结果表明:相较教师评价,学生更易于接受同伴互评意见。此外,同伴互评任务也强化了教师的纠错效果,使学生受益。实验组学生语言能力水平提升显著,学习能力获得进步。研究结果还表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整体语言评价素养较低,课堂上没有涉及到评价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教师需要有针对性地提供训练,合理设计评价量表(scale),科学建立评价标准,提升学生语言评价素养,进而培养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和元认知能力。本研究在研究对象数量和代表性上尚存局限,希望对本领域研究有所裨益,为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带来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