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粘结技术已渗入到口腔医学的各个领域之中,从牙体修复到粘结贴面,粘结技术的应用不但为临床操作提供了便利,而且使修复过程更具保存性,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患者日益增长的美容需要。这一切与粘结理论的发展和粘结系统的不断更新是密切相关的。1979年,Fusayama提出了全酸蚀粘结理论,由此发展而来的全酸蚀粘结产品极大的提高了牙本质粘结强度,但是粘结后存在的牙本质敏感等并发症却一直困扰着临床医生。尽管脱敏剂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患者的不适,但这无疑使临床操作更为繁杂。为解决这一问题,1989年Chigira等学者提出自酸蚀粘结理论,最初仅限于牙本质粘结,而后发展到采用酸性可聚合单体同时处理牙釉质或牙本质玷污层,达到与其混合凝固的目的,可省略独立的酸蚀步骤。几年后,各种品牌的自酸蚀粘结产品陆续出现在牙科材料市场上。由于操作简便、术后敏感小等优点,自酸蚀粘结系统成为比以往全酸蚀粘结系统更具发展潜力的一类新型粘结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者和临床医生的关注,但是由于对其粘结性能了解还不很透彻,临床应用并不十分广泛。 随着对自酸蚀粘结系统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例如:酸性弱于酸蚀剂的自酸蚀处理剂能否有效的酸蚀牙釉质,并获得与应用全酸蚀粘结系统同样理想的粘结强度;延长自酸蚀处理剂的处理时间,尤其在牙釉质粘结时,是否会影响粘结强度等等。这些问题对于不同的自酸蚀粘结产品可能出现不同的实验结果,而且由于目前缺乏能客观、准确反映实际粘结——效果的统一的粘结强度测试方法,各研究者的实验结果不具有很好的可比性,因而在研究领域还未取得广泛的共识。国内关于自酸蚀粘结系统的研究还很少,临床应用更少。 本研究选择了两种自酸蚀粘结系统作为实验组,并以一种全酸蚀粘结系统作对照,采用自行改良的拉伸测试方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比较自酸蚀处理剂和磷酸酸蚀剂处理牙釉质和牙本质的显微结构差异;比较两类粘结系统牙釉质和牙本质粘结强度的差别;探讨延长处理时间对自酸蚀粘结系统粘结强度的变化,以及不同粘结面积对拉伸粘结强度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 1.扫描电镜观察牙釉质及牙本质脱矿效果磷酸凝胶 34%To伙hConditioner Gel最强,自酸蚀处理齐 Clearfil SE Bond primer最弱。提示临 床操作应根据处理剂侵蚀性的不同,选择与患者个体情况相适应的粘结系统。 2.应用同一种粘结系统,巾 2 mm粘结面积测试所得粘结强度普遍高于中 3 nun者,但仅 Clearfil SE Bond组显示有统计学差异。建议选用较小的粘结面积测试拉伸粘结强度,以更真实地反映实际的粘结效果。 3.自酸蚀粘结系统 Clearfil SE Bond和 Non-inse Conditioner/Pnme&Bond NT与全酸蚀粘结系统 34% Tooth Conditfoner Gel/Prime& Bond NT间牛牙釉质及人牙本质拉伸粘结强度均无显著差别。初步证实这两种自酸蚀粘结系统具有良好的牙釉质和牙本质粘结性能。 4.延长自酸蚀处理剂处理时间,与标准处理相比,脱矿效果加强,牙本质拉伸粘结强度显著减小;牙釉质粘结强度有下降趋势,而无显著差异。提示临床操作应严格控制处理时间,建议同时粘结牙釉质和牙本质时按照从牙釉质到牙本质的)I匝序涂布处理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