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比直接动脉端端吻合、自体大隐静脉桥接移植及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三种方法修复腘动脉损伤的相关临床疗效,以确定三种手术方法在治疗腘动脉损伤时的优劣,为临床处理此类损伤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下肢外伤致腘动脉损伤患者(影像学方法确诊或术中探查确诊),共36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9例;年龄12~70岁,平均年龄39.6岁;按照对患者实施的急诊手术方式分为三组,(1)直接腘动脉端端吻合修复术(A组,16例),充分清创后,伴有骨折患者先行骨折固定手术,充分游离腘动脉,对侧支进行分离并结扎,后去除受损段腘动脉(<3cm),用无创操作技术松解腘动脉两断端,将膝关节以屈曲15°~30°外固定,最后以无创缝合线直接吻合腘动脉。(2)大隐静脉桥接移植修复术(B组,12例),充分清创后,伴有骨折患者先行骨折固定手术,充分游离腘动脉,对侧支进行分离并结扎,术中去除受损段腘动脉(>3cm),用无创操作技术松解腘动脉两断端,取适当长度健侧大隐静脉,以无创缝合线与腘动脉两断端做端端吻合。(3)大隐静脉旁路移植修复术(C组,8例),充分清创后,伴有骨折患者先行骨折固定手术,探查腘动脉,沿受损腘动脉向远近端分别探查,不做分支的分离及结扎,向远近端探查至主干动脉表浅且分支较少的部位,且动脉周围软组织未见明显损伤,于远近侧分别切断动脉,旷置受损段腘动脉,取适当长度(旷置动脉长度相当)健侧大隐静脉,以无创缝合线与腘动脉两断端做端端吻合。后两个实验组中,由于大隐静脉含有静脉瓣,故吻合血管时需将取下的大隐静脉倒置后再与血管断端吻合,以保证术后血流的通畅。三种术式的患者中,分别记录其术中重建血运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感染率、截肢率,并记录患者总的住院时间,术后定期随访,随访方式为嘱患者定期来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时间为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并根据周之德四肢血管损伤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进行功能评定,根据雷芳肢体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术中重建血运时间、年龄、是否合并骨折、是否合并神经及静脉损伤,进行回归分析,将以上所得数据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对结果进行评定。结果:A组:术中重建血运时间为2.30±0.28h,术中出血量为1518.8±878.8ml,总手术时间为5.28±0.83h,总的住院时间为63.8±42.5d;B组:术中重建血运时间为2.80±0.55h,术中出血量为1441.7±1032.6ml,总手术时间为5.77±2.09h,总的住院时间为58.3±32.0d;C组:术中重建血运时间为1.80±0.32h,术中出血量为850.0±362.5ml,总手术时间为5.00±0.78h,总的住院时间为31.3±9.0d。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术中重建血运时间、术中出血量、总的住院时间三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手术时间三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感染7例,感染率43.8%,术后截肢4例,截肢率25.0%;B组术后感染5例,感染率41.7%,术后截肢3例,截肢率25.0%;C组术后感染1例,感染率12.5%,术后无截肢患者。经卡方检验,三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周之德功能评分:A组优4例,可7例,差5例,优率25.0%;B组优2例,可6例,差4例,优率16.7%;C组优6例,可1例,差1例,优率75.0%;经多样本率比较,C组与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雷芳评分:A组优3例,良1例,可7例,差5例,优良率25.0%;B组优3例,良0例,可5例,差4例,优良率25.0%;C组优5例,良1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75.0%,经多样本率比较,C组与另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义(P<0.05)。对可能影响治疗效果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伤肢功能与术中重建血运时间、是否合并神经损伤关系密切(P<0.05),与患者年龄、是否有伴行静脉损伤、是否合并骨折或脱位关系不密切(P>0.05)。结论:自体大隐静脉旁路移植修复腘动脉损伤,同直接动脉端端吻合及大隐静脉桥接移植相比,是一种更优的手术方法,能够缩短伤肢重建血运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患者总的住院时间,虽不能降低术后感染率与截肢率,但在术后肢体的功能恢复方面具有优越性,为今后治疗此类损伤提供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