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釉砂和玻璃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远晚于西方,一般认为受西方影响催生了中国本土的釉砂和玻璃。新疆地区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汇聚之地。新疆地区考古出土早期铁器时代玻璃和釉砂珠的研究,对于探索早期东西方的文化与贸易交流,以及中国本土釉砂和玻璃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于中国早期釉砂制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对于新疆地区几乎未曾开展工作,而对于早期玻璃的研究也更关注国产玻璃,对钠钙玻璃等外来玻璃的研究比较缺乏。鉴于此,本文特别选取新疆东天山地区早期铁器时代的三处地点(亚尔墓地、萨恩萨伊墓地和红山墓葬群)出土的釉砂和玻璃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同步辐射显微CT(SR-μCT),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LA-ICP-AES)以及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ED-X RF)等无损或微损的分析手段,揭示釉砂和玻璃珠显微结构及成分体系方面的信息,探讨釉砂和玻璃珠可能的制作工艺和产地来源。 釉砂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三处地点的釉砂存在直接施釉法和起霜法两种施釉工艺,以直接施釉法为主,且成型工艺均采用以有机质内芯作为支撑的内芯成型法。釉砂成分上看,亚尔墓地出土釉砂更多受到西亚、埃及等地的影响,萨恩萨伊墓地出土釉砂则兼具西方和中原地区的特征。红山墓葬群出土釉砂助熔剂含量较低,难以判断来源,一枚高钾釉砂,可能与中原地区联系密切,一枚铅钡玻璃,也证实了这种联系的存在。 红山墓葬群出土的玻璃珠,成型工艺包括模制法和缠绕法,蜻蜒眼玻璃珠“眼珠”部分的装饰则采用了凹坑镶嵌工艺。红山墓葬群出土大量植物灰钠钙玻璃,并存在锑基乳浊剂的使用现象,可能受到西亚、埃及等地的影响。而游牧民族在釉砂和玻璃珠的传播交流中可能扮演了主要角色。同时,本文提出玻璃珠的制作工艺需要综合成分、外观形貌和气泡形态等三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判断。 通过对三处墓地釉砂和玻璃标本的科技检测和分析,增补国内早期釉砂研究个案,为探讨釉砂技术传入中原的途径、西方釉砂对国产釉砂的影响提供了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加深了对新疆钠钙玻璃制作工艺和产地的认识。上述研究,为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之前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