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建立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感染幼龄Wistar大鼠模型,观察RS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的外观、精神状态、活动度、肺组织形态学与病理改变,肺指数,病毒载量,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0(IL-10),激素代谢水平的变化及其相关性的研究,全方位探讨RSV感染后大鼠外观状态变化、病毒繁殖程度、肺组织损伤、病理改变、炎性介质及激素水平的变化,以期探讨RSV感染后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机制,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RSV组与对照组,用RSV Long株病毒液对RSV组进行滴鼻接种。通过观察RS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外观、精神状态、活动度、肺组织形态学与病理改变,肺指数,病毒载量等指标分析评估。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方法进行IFN-γ、IL-10检测,应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C-MS)进行相关激素的检测,并分析RSV感染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与激素代谢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 1.RSV感染后第3、7天,与对照组相比,RSV组大鼠的外观、精神状态、活动度及生长状态均出现改变,肺指数增加有显著差异(P<0.05),并呈进行性加重;RSV组大鼠肺组织病毒载量明显增加,于第3天达到高峰(2.97±0.07),第7天有所回降(1.26±0.04);从肺组织外观来看,RSV组大鼠肺外观颜色由浅红色逐渐变为暗红色,肺背膜由原来的光滑润泽逐渐变为凹凸不平,弹性逐渐由好变差;从肺组织病理来看,RSV组大鼠肺组织的肺泡等正常组织结构消失,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实变区肺泡壁增厚、水肿,周围血管由无炎性细胞浸润到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 2.RSV感染后第3、7天,与感染第0天相比,大鼠血清中IFN-γ细胞因子表达量先增高,后明显下降有显著差异(P<0.05);IL-10细胞因子表达量均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P<0.05),且感染后第7天较第3天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 3.RSV感染后第3、7天,与感染第0天相比,大鼠血清中代谢产物11-脱氧皮醇(Cortexolone)、21-脱氧皮质醇(21-Dexycortisol)、四氢皮质酮(Tetrahydrocorticosterone)的相对含量均先显著升高,后又明显下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RSV感染后,大鼠血清中代谢产物11-脱氧皮醇(Cortexolone)、21-脱氧皮质醇(21-Dexycortisol)、四氢皮质酮(Tetrahydrocorticosterone)与IFN-γ、IL-10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RSV大鼠因病毒滴鼻感染后出现一般状态的改变,肺指数、病毒载量测定,肺组织外观、肺组织病理光镜下改变为RSV感染模型的鉴定提供了客观依据,RSV感染大鼠造模成功。 2.RSV感染大鼠后相关细胞因子发生变化,Th1类细胞因子下降,Th2类细胞因子升高。 3.RSV感染后大鼠血清中激素代谢产物发生明显变化,其参与了RSV病毒的感染。 4.RSV感染大鼠后机体相关细胞因子与激素代谢水平变化具有相关性,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