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庄子以大道为基石,建立了其完整而独特的哲学体系,然只有通过心的悟解才能将其落实于人之现实生活中,实现其“逍遥游”的目的。本文尝试通过探讨庄子之心的各层意涵,心分化之原因,于心上所做的修养工夫以及所欲臻至的理想境界,以此管窥庄子心论。 文章首先考察了心的原始内涵,后以孔孟、老子等诸子为例分析出儒家之道德心和道家之虚静心这两种不同的论述格调,并以此为基点探讨庄子心论。 第二章详细阐述了庄子之心的两个基本层次,有待之心与无待之心。有待之心可呈现不同状态,如情欲心、智识心、成心、是非心、机心等,名目虽多,然皆为处于陷溺于物欲心知等偏执与对待的状态;无待之心是与道相冥、虚无清净的,有多种称谓,如真宰、灵台等,其核心则在于虚而无待与应而不藏。 第三章论述了人心陷溺之过程及其原因。庄子以生活经验和对大道的体悟为基础,提出了人心陷溺的过程。根据庄子一书的内容,可推断出人心本是虚静无染的,却在人成形之后逐渐分化。具体来讲,心虽生而能知却不知其所止而为知所困,心物一体却攀缘外物以至徇物,此皆因人心本身虽能动而自主,却无定向之主宰,造就了其天生就有被蔽塞的可能性。 第四章讨论庄子面对心之分化所提出的解决办法。针对人心之蔽塞、陷溺,庄子提出了多种修养工夫,诸如心斋、坐忘等,其目的皆是对治心之有待,使心重归虚静而无待。 第五章着重论说庄子哲学所欲证成的精神境界,即游心,共包括三个层面,游心乎德之和、乘物以游心与虚己以游世。 文章最后再次申说庄子之心的两个基本层次,并由游心推知人心升扬的过程,亦是物我涅槃之过程,于此透显庄子哲学中的人之生命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