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实政治到文学政治——试论鲁迅与政治及文学之关系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ea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与政治及文学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鲁迅的文学创作之路有着多方面的因素,既有内在的自我选择,也有外在的现实影响,但无疑是在中外近现代政治文化语境下产生的。我们知道,由于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国近现代文学有着前所未有的政治文化语境,这给鲁迅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影响。正是在现实的政治文化语境之下,鲁迅才“弃医从文”,走向了一条以“立人”为己任,以批判国民性为宗旨的爱国启蒙的文学之路。再者,虽然鲁迅不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和政治活动家,但鲁迅的一生,确实有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明确的政治观念,并且终其一生,以实践的方式加以表明这种立场,体现了鲁迅作为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为广大底层民众勇于自我牺牲的奉献精神。但鲁迅之所以为鲁迅还在于他并没有为迎合政治而参与政治,在情感与理智的冲突下,鲁迅的政治思想与政治活动呈现的内容的丰富性也纷繁复杂。第三,鲁迅不是文学工具论者,他向来反对把文学作为一种政治的工具。但是,鲁迅却以文学审美实践的方式表达他的关于政治的一些思想和立场。当然,这种表达并不是对政治的图解,或者迎合政治。他是以一种独特的文学审美实践方式参与政治,从而实现“政治”功利与文学审美的统一。第四,鲁迅在现实政治的碰撞下,有着自己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生活道路。并由此以文学审美实践的方式实现了表达政治理想的诉求。但我们同时也知道,这条转变之路并不是一个直线式的发展。它经历了曲折多变、甚至是迂回矛盾的博弈过程。鲁迅在完成由现实政治到文学政治的转变中呈现的是悖论式命题特征。
其他文献
两宋时期是笔记创作的鼎盛时期,由於统治者推行崇文轻武政策,宋代学术气氛活跃,为宋代笔记文写作创造了有利的人文环境。随着苏轼、王安石等名士加入笔记文写作的队伍,出现了一批
柏桦曾经活跃于八十年代,近期又成为了诗坛上备受关注的诗人,论文试图将柏桦诗歌创作的三十年作为宏观的研究对象,深入探究柏桦诗歌创作的独特之处,试图展现一个柏桦诗歌创作风格
主体性“中国形象”的建构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与中国现代性自我设计的一个核心问题,关涉到在现代性框架下的自我身份认同与文化自觉问题。本文认为,传统的天下主义想象的丧失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