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一种应报告的传染病,其特征主要包括发烧、虚弱、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胃肠道症状和中枢神经系统表现。该病原体是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的一种新型病毒,被命名为严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目前,SFTS病例已在中国中部和东部的至少16个省中广泛传播,包括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河南、湖北和辽宁等省。此外,在韩国、日本和美国等国家也相继发现了该病病例。该疾病在某些流行地区的发病率很高,病死率高达30%,对全球健康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过去的研究主要着眼于SFTS重症与非重症病例间的临床实验室特征比较,但对重症患者不同预后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分析了SFTS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重点比较重症不同预后和不同临床并发症重症患者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差异,为早期预测疾病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并调查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收治的所有确诊病例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并采用t检验进行均数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M(P25,P75)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分类计数资料用频数(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对检验有意义(P<0.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和医院来源)。统计分析检验水平α=0.05。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确诊研究对象168例,其中非重症117例,重症51例;重症患者预后好转30例,预后不良21例。重症组和非重症组的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重症组中预后好转和预后不良两组间性别、平均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2)重症、非重症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指标比较对重症、非重症患者入院时的实验室指标进行比较,发现重症患者和非重症患者入院时的血小板(blood platelet,PLT)、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谷氨酰转肽酶(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白蛋白(albumin,ALB)、钙(calcium,Ca)、葡萄糖(glucose,GLU)、肌酐(creatinine,Cr)、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MB form,CK-M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time of partial activation of thrombin,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隐血(occult blood,U-BLD)这些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对上述有意义(P<0.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性别和医院来源后),发现重症组和非重症组在PLT、ALP、GLU、Cr、LDH、CK、CK-MB、APTT、TT和U-BLD指标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3)重症不同预后患者首次和末次实验室指标比较对重症不同预后患者入院时的首次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预后不良组和预后好转组患者的AST、BUN、LDH、APTT和TT这5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对重症不同预后患者出院前的末次实验室检查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两组间的多项指标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对上述有意义(P<0.05)的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性别和医院来源后),发现预后不良组和预后好转组在入院实验室指标AST、BUN、LDH、APTT和TT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在多项末次实验室指标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4)重症不同预后患者临床症状比较本次研究发现预后不良患者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力衰竭等症状比例高于预后好转的患者(均有P<0.05)。对有意义(P<0.05)的临床特征进行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性别和医院来源后),发现预后不良组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风险高于预后好转组(OR=12.986,95%CI:1.241-135.917,P=0.032)。(5)168例不同临床并发症患者入院时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对不同临床并发症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对比分析发现,SFTS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AST、ALP、磷(phosphorus,P)、Cr、LDH、APTT和TT这些指标均高于无心力衰竭患者(均有P<0.05);SFTS并发呼吸衰竭患者的ALT、AST、GGT、ALP、CK-MB、LDH、APTT和U-BLD这些指标均高于无呼吸衰竭患者(均有P<0.05);SFTS并发意识障碍患者的ALT、AST、GGT、ALP、GLU、Cr、BUN、CK、CK-MB、LDH、APTT和TT这些指标均高于无意识障碍患者(均有P<0.05),而ALB数值低于无意识障碍患者(Z=-2.256,P=0.024);SFTS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患者的WBC、ALT、AST、GGT、ALP、CK、CK-MB、LDH、APTT、TT和U-BLD这些指标均高于无DIC患者(均有P<0.05),而RBC、PLT和FIB这些指标均低于无DIC患者(均有P<0.05);SFTS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ALT、AST、BUN、LDH、APTT、TT和U-BLD这些指标均高于无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有P<0.05)。对有意义(P<0.05)的上述实验室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性别和医院来源后),发现并发心力衰竭组和无心力衰竭组在入院实验室指标AST、ALP、Cr、LDH、APTT和TT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并发呼吸衰竭组和无呼吸衰竭组在入院实验室指标LDH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00,95%CI:1.000-1.001,P=0.009);并发意识障碍组和无意识障碍组在入院实验室指标AST、CK、CK-MB和APTT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并发消化道出血组和无消化道出血组在入院实验室指标APTT、TT和U-BLD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6)51例重症不同临床并发症患者入院时的实验室指标比较对51例重症患者入院时实验室指标进行分析发现,重症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的CRP、P和LDH这些指标均高于重症无心力衰竭患者(均有P<0.05);重症SFTS并发呼吸衰竭患者和重症无呼吸衰竭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重症SFTS并发意识障碍患者K的数值高于重症无意识障碍患者(Z=-2.057,P=0.040);重症SFTS并发DIC患者的AST、CK、CK-MB、LDH和APTT这些指标均高于重症无DIC患者(均有P<0.05),而RBC、PLT和FIB这些指标均低于无DIC患者(均有P<0.05);重症SFTS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Ca、TT和U-BLD这些指标均高于重症无消化道出血患者(均有P<0.05)。对有意义(P<0.05)的上述实验室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调整年龄、性别和医院来源后),高水平的TT指标提示SFTS重症患者有并发消化道出血的风险(OR=1.037,95%CI:1.008-1.066,P=0.013)。结论通过比较和分析重症不同预后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发现多项指标升高或延长,不仅能在患者入院时就预测发生重症的风险,也能提示重症患者发生预后不良的风险;通过比较和分析不同临床并发症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指标,发现多项指标有一定预测价值。此外,预后较差的重症患者的昏迷、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心力衰竭等临床症状所占比例要高于预后好转的重症患者。应为可能发生预后不良和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制定差异化的预防和治疗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