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言语行为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初由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提出后,在语言学界引起了普遍的关注,并对语言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指令性言语行为,作为言语行为的一个分支,也日益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关注。以往的学者多从礼貌或者中英指令性言语行为差异的角度对指令性言语行为进行研究,而在家庭背景下对其进行研究的却为数不多。为了探求这一特定情况下的指令性言语行为,本文以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为指导,对中国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子女使用指令性言语行为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对家长性别、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以及子女性别、年龄这五个变量进行分析,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对家长使用指令性言语行为的影响。本文通过对140份问卷调查数据及两部电视连续剧《成长的烦恼》与《家有儿女》中的台词进行量化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家长性别差异会影响其对直接指令和间接指令的选择。一般来说父亲对子女的沟通方式不是特别在意,直接指令和间接指令的使用基本各半,而母亲对子女多倾向于使用间接指令。2.家长教育程度的高低会影响其对直接指令和间接指令的选择。研究发现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父母主要倾向于用间接指令形式与子女进行交流,语言沟通方式与学历的高低并无明显关联。而初中文化程度的父母则较多用直接指令形式与子女沟通。3.子女性别差异会影响家长对直接指令和间接指令的选择。一般对于儿子,家长选择直接指令与间接指令差别不大,而对女儿来说,家长则会更明显的采用间接指令的方式。4.子女年龄差异会影响家长对直接指令和间接指令的选择。调查发现,随着子女年龄的增大,家长与之沟通采取直接方式的比重逐级增加。这一改变显然主要体现在母亲身上,而父亲对子女的沟通方式并不随子女年龄的变化出现明显改变。5.文化背景差异也会影响家长对直接指令和间接指令的选择。以中美两国为例,我们发现中国家长在对子女的交谈中更多使用直接指令,而美国家长则明显更多使用间接指令。指令性言语行为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家长与子女的交流给予启迪、借鉴,并藉此引起更多的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